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管理就是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5-12-14 05:53:3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之外,支撐中國製造的另一隻巨手。雖然中國早已是製造業大國,但在企業管理方面,中國企業一直還是學生。然而通過提升管理水準,中國製造業企業將實現轉型升級,真正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市場、最偉大的變革、最多的消費者,這必將催生最新鮮的實踐、最有特色的企業管理,也將誕生一批偉大的企業家

  2015年11月5日至6日,彼得·德魯克全球論壇在維也納舉行,主題是“呼喚人性:數字時代的管理”,論壇吸引了全球諸多知名企業家及專家學者。作為唯一受邀發言的中國企業家,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參與了本次論壇。開幕式上,彼得·德魯克歐洲學會會長理查德·斯特勞布介紹張瑞敏為“歐洲所熟知的中國最著名的CEO”。

  張瑞敏講的是海爾的轉型。海爾提出了“三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這是對傳統製造企業的一種顛覆——企業平臺化顛覆了科層制,員工創客化顛覆了雇傭制,用戶個性化顛覆了産銷分離制。海爾轉型升級的路徑就是在建設互聯工廠的同時,將企業由傳統的管控組織改造成新型的創業平臺,去掉過多的中間管理層,讓一流的資源無障礙進入;讓員工成為平臺上的創業者,即“創客”。這樣的轉型讓外國企業家都非常興奮,不少人認為“太激進、太超前、很難操作”。張瑞敏很自信,“我們現在做的探索,方向沒有問題。如果我們做成了,在管理上就可以走到世界前列去”。

  中國早已是製造業大國,每年的世界500強榜單裏不乏中國企業的身影。但在企業管理方面,中國企業一直是學生。例如,改革開放初期,80年代時,我們主要學習日本的全面品質管理,後來又學美國的六西格瑪管理,大量的管理手段都是學人家的。直至今天,精益管理仍然是不少企業學習的課程。與日本企業、德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管理水準提升空間還很大。

  當前的形勢也倒逼著企業提升管理水準,加快轉型升級。有人説,“中國製造業面臨內憂外困”。從國際形勢看,全球産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製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佈局,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再分工,承接産業及資本轉移。我國製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製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在這個籠罩國內製造業的“寒冬”,究竟用什麼來支撐住中國製造的現在與未來?一個共識是,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之外,能夠支撐中國製造的另一隻巨手。通過提升管理水準,中國製造業企業將實現轉型升級,真正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

  與海爾一樣,在網際網路時代,製造業企業必須加速轉型才能贏得先機。在很多論壇,“創新”“網際網路+”成為熱門話題。但越是眾聲喧嘩時,越要潛心靜氣提升企業管理水準,華為、中興、寶鋼、聯想、格力、阿里巴巴等,沒有一家企業不在管理上下真功夫。越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是面臨紛繁複雜的變局,剋敵制勝越需要固本培元、苦練內功。

  毋庸諱言,在企業管理方面,我國的企業家一直在學習。張瑞敏説自己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粉絲”;柳傳志熱衷於閱讀各種各樣的企業管理類書籍。不過,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市場、最偉大的變革、最多的消費者,這必將催生最新鮮的實踐、最有特色的企業管理,也將誕生一批偉大的企業家。前不久,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榮獲2015年“復旦企業管理傑出貢獻獎”。他的感言有些意味深長,“這些年,阿里巴巴在摸索中學習了很多企業管理的經驗,但是始終堅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時也相信在中國文化中可以找到企業管理和文化的精髓”。

  在中國文化中找到企業管理和文化的精髓,這也許是中國企業家的最新貢獻,也將是塑造“中國製造”金字招牌的獨特競爭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