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邢軍武:讓鹽鹼灘長成紅海灘

  • 發佈時間:2015-12-02 02:31:3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秋天,遼寧盤錦的紅海灘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一種叫鹼蓬的植物讓遼闊的濕地猶如一片紅海。地處遼河三角洲的紅海灘是一片鹽鹼灘塗,無法生長作物的鹽鹼灘上為什麼鹼蓬草如此茂盛呢?近日,記者採訪了最熟悉鹼蓬植物的專家——鹽鹼農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STS”計劃高耐鹽項目首席科學家邢軍武。

  為什麼要搞鹽鹼農業? 這是需要有人為之奮鬥的事業

  我國有16億畝的鹽鹼荒漠,海水與鹹水資源十分豐富,因地制宜發展鹽鹼農業,不僅能發揮鹽鹼地的資源潛力,擴大食物來源,還能綠化環境,降低鹽鹼粉塵污染,對抵抗饑荒、治理荒漠、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

  然而,什麼是鹽鹼農業,了解的人並不多。這正是邢軍武多年來一直傾心鑽研的方向。在邢軍武的科研生涯中,鹽鹼農業、鹽生植物、鹽鹼環境、鹽鹼荒漠生態修復與鹽鹼塵暴防治等是他工作的主要“坐標”。

  傳統農業是一種淡水依賴型農業,必須依靠淡水和淡土環境生産,因此環境土壤或水體中過多的鹽鹼對傳統農業是一種致命性的限制因子。所謂鹽鹼農業就是直接在高鹽鹼環境種植鹽生作物,不依賴淡土和淡水的農業生産體系。這種新農業産業,使鹽鹼環境可以無需改良就可以直接用於食物生産。

  據介紹,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就通過灌溉淡水壓鹽和洗鹽以種植水稻。周朝初年太公封齊後,齊國就利用鹽鹼地種植水稻並獲得豐産,為國家的強盛奠定了基礎。但由於所有的傳統作物都不是鹽生植物,無法在高鹽環境生長,因此傳統農業必須依靠淡水資源。在耕地、淡水資源和人口矛盾日益緊張的今天,人們迫切需要突破這種局限,將作物來源擴大到鹽生植物,從而使鹽鹼地無需改良,即可用於農業生産。

  正是對未來耕地和未來生態環境的擔憂,讓邢軍武多年來從未動搖過自己的科研方向,他説:選擇鹽鹼農業這一研究方向是他人生的必然。從一開始到其後的幾十年裏,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都從未動搖過,因為他覺得這是需要有人為之奮鬥的事業。

  三十年只做一件事 喚起對鹽鹼地的新認識

  在邢軍武自己看來,這30年來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喚起人們對鹽鹼地與鹽生植物的新認識。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邢軍武就想,如果鹽鹼環境的高含鹽量很難改變,傳統作物的耐鹽能力也很難提高,為何不直接篩選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野生鹽生植物,形成規模化種植技術和綜合利用的産業技術,這樣鹽鹼荒地無需改良即能用於作物種植或園林與生態建設,這個想法在他心裏深深扎了根。

  想法有了,實施起來卻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上世紀80年代條件艱苦,課題起步時沒有經費支援,交通不便。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邢軍武和同事、朋友常常要騎自行車往返上百里去膠州灣灘塗考察,對海濱鹽生植物進行作物化篩選。他發現,鹼蓬這種植物具有強大耐鹽能力,甚至可以在土壤鹽含量10%以上的高鹽環境生長。他還發現,這種野生植物還具有作物化和經濟生態價值。

  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農辦和海洋研究所“所長擇優基金”支援下,邢軍武首次將鹼蓬用於海水入侵區域及鹽鹼環境生態治理,通過實驗室人工控制實驗和野外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並確定了鹼蓬的最佳播種時機播種深度和方法。由此,邢軍武完成了世界首項有關鹼蓬的發明專利,首創了鹼蓬的規模化人工栽培及其綜合開發技術。

  在我們看來鹽鹼地只能生長高耐鹽植物,看似簡單的道理,科學研究卻不簡單。

  經過反覆試驗,邢軍武成功地從數百種野生植物中篩選培育了新型鹽生作物鹼蓬,並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規模種植與綜合産品開發研究,首次通過比較營養學研究證實了鹼蓬是一種優質蔬菜、油料和蛋白質以及飼料經濟作物,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價值。

  1993年,邢軍武的《鹽鹼荒漠與糧食危機》專著出版,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有關鹼蓬的總結性學術專著,其中首次確立了鹼蓬的比較營養學價值與作物化目標,建立了鹼蓬栽培生物學和開發利用途徑與産業化方向,首創了鹼蓬治理鹽鹼塵暴的理論與技術方法,鹼蓬的規模化栽培和綜合開發項目由此列入青島市火炬計劃。三年後,人類歷史上首次鹼蓬大規模人工栽培在邢軍武的主持下正式實施並取得成功。

  隨後,邢軍武主持的“抗鹽耐海水植物鹼蓬的規模種植與綜合開發”成果獲國際領先鑒定結論,這一成果使山東省青島市成為鹽鹼農業的發源地而載入史冊。由邢軍武創立的鹼蓬用於灘塗生態修復、鹽鹼荒漠治理和鹽鹼塵暴防治的技術成果已分別在河北、內蒙古、新疆、山東等內陸和沿海省區進行大規模推廣,已使中國內陸及沿海十萬餘畝鹽鹼荒漠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鹽鹼荒漠猶存 同仁仍需努力

  有擔當的人是忘我的。邢軍武説,關於個人愛好,別人問我的時候總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我從未考慮過,也許觀察、閱讀和思考就是我的生活習慣。就像探索自然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嗜好一樣,我傾力去做的事情是在鹽鹼環境與鹽鹼農業的領域進行持續地探索,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興趣所在。

  把事業當愛好是邢軍武能夠全力投入科研的原因,而在記者採訪時,回想最初的科研之路,邢軍武感慨頗多。他十分感念在課題起步極度缺少經費的日子,他説,那時候很多朋友和同事都義務參加調查研究,一起騎自行車長途考察,蒐集資料,我家屬不僅給予全程支援,還和我一起出入鹽鹼荒灘,用工資支援我搞研究,這些都是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和精神力量。

  現在,多項突破性進展的取得讓邢軍武取得了行業認可。2014年,中國科學院將“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列入科技服務網路(STS)計劃首批啟動項目,由邢軍武任首席科學家。

  這個匯聚了中科院8個研究所10個研究團隊幾十年的研發成果的項目啟動以來,邢軍武長期奔波在青島和數百公里外的項目實驗基地之間,深入田間地頭,與團隊成員和合作企業共同努力,超額完成了各項預定指標。目前,項目一期已對60余種耐鹽經濟植物進行了高耐鹽和區域適應性栽培篩選,形成了可用於高鹽環境生態修復,園林綠化,工農業利用和污染治理的高耐鹽經濟植物種苗與栽培技術和相關産業技術。

  開發利用廣闊的鹽鹼地,對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修復以及糧食安全供應等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邢軍武説,我國具有發展鹽鹼農業的優越條件和社會需求,充分利用遼闊的濱海與內陸鹽鹼環境發展鹽鹼農業,具有很大的潛力。雖然現代鹽鹼農業的研究與發展還剛剛起步,與傳統農業相比,鹽鹼農業的作物馴化歷史還很短,種類還不夠多,更遠未形成足夠豐富的良種品係,對鹽生作物高附加值産品的開發以及多用途鹽生植物的篩選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他説,我們還有很多難題需要突破,耐鹽植物篩選的種類和種苗繁育的數量及其適應性還有待繼續提高,綜合産品開發研究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下一步我們將建立經濟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篩選具有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適合不同區域特色的多種天然鹽生植物並予以馴化改良,形成適合不同鹽鹼環境栽培的鹽生作物與植物類群。

  在邢軍武心中,只要鹽鹼地猶存,奮鬥便不會停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