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西雙版納人民的思念

  • 發佈時間:2015-11-30 05:34:1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韓天龍本報記者左旭東

  在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走進這裡任何一個村寨,問起任何一個村民,一提起“老州長”召存信,各族人民就像説起了自己的親戚一樣滔滔不絕。

  多年來,他就像庇護這片土地的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團結帶領全州各族人民艱苦奮鬥40年,將西雙版納從偏遠蠻荒之地建設成為現在文明、開放、發展的綠色明珠。

  他就是中國共産黨黨員、全國政協原常委、連續40年當選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長的原州長召存信同志。2015年1月23日,正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62週年的紀念日,這個為西雙版納奮鬥了一生的“老州長”召存信卻安詳地離開了人世,享年87歲。

  一切得從1928年説起。當年3月,召存信出生於雲南省江城縣整董鎮的傣族土司家庭,幼年時,他的父親對孩子們除了進行傣文教育和傣族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外,還專門請老師到家裏進行嚴格的漢文教育,從小就教導召存信兄弟們“要愛民千寨,不要愛錢千袋”,把百姓當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並用“仁、義、禮、智、信”為孩子起名。

  1945年,動捧土司去世後,16歲的召存信為新一任動捧土司。他痛下決心,要減輕老百姓過重的捐稅負擔,這觸動了傣族頭人階層和國民黨官員們的利益,兩次把他抓入監獄。被營救出獄後,他決心為西雙版納各族人民的幸福而鬥爭。

  1947年,召存信認識了進步民主人士魯文聰,1949年5月,已當選為召景哈的召存信與魯文聰赴普洱(今寧洱縣)尋找中國共産黨。當時,在封建領主制度下,召景哈是僅次於西雙版納統治者“召片領”的位置。在普洱,召存信親眼目睹了解放區生機勃勃的新景象,更加堅定了緊跟共産黨走的信心和決心。他接受了黨的領導,將部隊整編為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召存信的配合下,解放軍渡過瀾滄江,成功解放了西雙版納全境。

  至今仍矗立在寧洱縣城的全國第一個民族團結紀念碑,召存信“召景哈”的傣文簽名排列在石碑的第一位,那是1950年9月,召存信作為少數民族上層人士,被邀請到北京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後,回來參加普洱地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後立的。

  1953年1月23日,西雙版納成立傣族自治區,召存信當選自治區主席。1955年6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改為自治州,召存信當選州長。此後,直至1992年,召存信連任了7屆40年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長。

  在“老州長”家陳設簡單的客廳裏,昔日的“傣族公主”、召存信妻子刀美英回憶,從1954年開始,“老州長”連續七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他總是把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在人代會時帶到北京,最後都得到了圓滿的結果。如1957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他提出建設瀾滄江大橋的提案,經交通部批准,大橋于1964年建成投入使用……

  “老州長”的小兒子、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召亞平説,老父親沒州長架子,心胸寬闊,做州長40年,他共事過19位州委書記,每位都能把握好關係。在民族地區做領導,最重要的是不偏不向,都一碗水端平。在西雙版納州每次州長選舉中,召存信都高票當選,被稱為“西雙版納終身州長”。

  巴達是西雙版納州動海縣中緬邊境的一個哈尼族、布朗族鄉,1989年才修通一條砂石路,而且是唯一不通電的偏遠民族聚居鄉鎮。當時巴達鄉不通電,幹部群眾都靠松柴、煤油燈照明,鄉黨委、政府計劃修建一個水電站,解決通電問題。但高達400余萬元的項目資金難以解決。時任巴達鄉黨委書記的胡志壽,經過調研發現,如果從20公里外的西定鄉架設高壓線過來,不僅很快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而且只需投資50多萬元,資金也更容易解決。胡志壽把這一想法彙報給前來巴達鄉調研的召存信後,召存信説:“一定要讓山上的布朗族、哈尼族兄弟們點上電燈,巴達的電線一定要架通。”同時,很快幫助解決了資金缺口問題。從此,巴達全鄉人民家家戶戶用上了電燈,看上了電視,也用上了電飯煲等電器。

  召存信經常説:“要像珍愛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壩區的傣族要多幫助山區的少數民族。”景洪市小街鄉拉祜族的3個寨子在山區,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山區的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糧食總是不夠吃,“老州長”總是跟壩區的傣族群眾做工作:“我們壩區的傣族群眾要幫助山區的少數民族,有糧大家一起吃。”缺糧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幾十年,直到90年代初,山區的老百姓才不缺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