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而“建橋”

  • 發佈時間:2015-11-27 03:33:12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一個月來,上海建橋學院為迎接建校15週年推出了一系列成果展示、學術研討、合作辦學、交流聯誼活動,服務於祖國各地的建橋畢業生們也紛紛來到臨港新城滴水湖畔參觀母校新貌……

  十五年櫛風沐雨,上海建橋學院在應用技術型高校辦學之路上認準方向,砥礪前行,既有對傳統辦學弊端的衝破、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又有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堅守、服務社會公益責任的擔當。今年9月,建橋整體遷校,成為臨港大學城唯一一所民辦高校,面臨時空變化遠郊辦學的新挑戰,開啟了新的征程。

  創新融合

  溫州創業文化與海派優質教育基因

  建橋學院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企業投資舉辦的民辦高校。來自溫州民營企業界的創業團隊,對於市場規律、創新創業、用人需求的認知,更多的不是來自書本教條,而是親身經受市場洗禮的體悟。以董事長周星增先生為代表的舉辦者團隊,與以創校校長黃清雲教授為代表的上海教育界相關專家合作,可謂優勢互補,成就了建橋學院“康橋時代”的業績。

  2005年建橋學院升格本科後,董事會與校行政班子很快達成了轉型共識: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明確應用型辦學定位。全校圍繞“提高教育品質”,通過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思想大討論等一系列活動,讓全體教職工認清轉型大勢,構建改革路徑。全校推行“三優化”,即:所有專業推行優化課程體系、優化教學過程、優化評價方式的系統性教學改革,貫徹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重在應用的原則,為學生提供適應需求、適應變化、適應發展的本科教育。同時,校內還開辦了200多個社團,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全面鍛鍊了學生綜合能力。

  一系列舉措帶來最顯性的成效——歷年來,在校生獲得國家級獎項192項,省部級242項。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8%、簽約率穩定在90%。“甘於從基層做起,踏實勤奮,團結協作,責任心強”,正是用人單位對建橋畢業生的評價。

  創新深化

  大刀闊斧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潘迎捷教授自2014年元月應邀擔任學校校長後,通過帶領各學院負責人分赴國內外10多所同類院校考察調研,對民辦高校必須與公辦高校錯位競爭的認識更為清晰而深刻。

  他認為,在我國當前經濟“新常態”下,要儘快探索構建適應這种經濟轉型的人才培養新機制、新模式。由此,2015年起,建橋把推進“卓越建橋計劃”作為全校深化改革的主線,這條主線的核心就是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不僅是知識能力、專業能力,還代表著“網際網路+”教育時代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經走訪用人單位深度研討,並結合麥可思等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畢業生追蹤調研的結論,建橋學院確定了學生8項能力培養目標:表達溝通、自主學習、專業能力、盡責抗壓、協同創新、資訊應用、服務關愛、國際視野。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從課程面、學生面、教師面、全校面積極探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通過産學合作、校企融合,讓學生們在産業一線學習,讓企業導師來傳授技能,使學生具備“畢業即就業,上班即上崗,發展可持續”的能力。學校先後與中興通訊等200余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進一步推進應用型試點專業建設。

  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不僅要掌握良好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國際視野、人文關懷、團隊協作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必須通過第一、第二課堂的貫通銜接加以體現。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途徑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將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作為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的引擎,不斷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並在資源對接過程中,使學生們充分了解行業發展態勢。建橋是上海市第一所獲得留學生招生資質的民辦高校,與50多所國外、港澳臺知名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今年10月,建橋留學生首次獲得了政府獎學金。國際設計學院、丹麥國際班、中日交流班、美國沃恩航空班等項目正積極開展,探索多元化合作辦學新模式。

  配合産業發展需求組建特色學院或專業。“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錯位發展,突出特色”是建橋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如,原建橋藝術設計學院下設的寶石工藝係升格為珠寶學院,這是建橋依託國內奢侈品、高檔消費品、個性化定制産業背景,通過校企合作、國際合作而設立的。作為上海唯一一所高水準、特色鮮明的本科類珠寶學院,為行業培養設計、製作、行銷、管理、鑒定等方向的緊缺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是關鍵。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政府“強師工程”、“海外名師工程”及各種師資培訓培養比賽等“政策紅利”的引領作用,同時配套投入,加大了“送出去、引進來”的隊伍建設力度,從校級層面的辦學決策諮詢委員會,到學院層面的專家顧問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都有行業企業精英介入辦學。2014年11月,兩名在校生首次被聘為學校課程委員會成員,享有與專家同等的發言權和建議權。

  與此同步,學校黨委也為打造一支德藝雙馨的專業教師、黨員教職工、輔導員隊伍推出各種創新舉措,如全校黨員教職工均兼任班導師職責,義務承擔指導學生社團、專業輔導答疑等。

  創新構建

  “臨港時代”人性化服務保障體系

  “人性化服務、精細化管理、資訊化支撐”是建橋教育服務保障系統的工作定位。雖然不承擔教學一線教書育人之責,但建橋教育保障系統更多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行動,承擔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職責,努力為15000多名建橋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便捷、專業、舒適、溫馨的服務。

  遷入臨港大學城後,學校將主要涉及學生事務的招生辦、就業辦、教務處、學生處、後保處等機構集中在學生事務中心辦公,為學生提供一門式服務,減少了學生“往返跑”。同時,制定了校園資訊化建設規劃與實施計劃,整合了微網志微信新媒體、一門式電話、啄木鳥投訴監督平臺、手機APP應用等,已基本建成適合建橋實際的資訊化系統,實現了網上預約校車、餐飲住宿、維修、採購等線上辦事業務,且每項工作都有明確的時效與品質評估要求。宿管阿姨平時主動為學生縫補衣服、晾好吹落的被子,照顧患病學生生活,讓離家求學的各地學生感受到建橋大家庭的溫暖。

  新校新氣象。今年七八月間,建橋董事會與校領導班子、骨幹團隊度過了特別忙碌的暑假,奔波康橋、臨港兩地,按預定計劃完成了整體搬遷。9月18日,建橋新校區正式啟用、平穩運作。面臨全新的辦學環境,建橋人啟動了融入臨港、對接需求、開放辦學的“臨港時代”模式,將在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科創中心建設、臨港地區發展中貢獻應有的力量。

  建橋,十五年之變

  上海建橋學院用了將近15年時間,在康橋老校區實現了從高職院校到合格本科院校的轉型;如今,又在臨港新校區開啟由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新征途。

  從康橋到臨港,學校辦學綜合實力已今非昔比。新校區校舍規劃面積將近47萬平方米,比康橋老校區翻了一番;在校生規模已達14300多人,比2006年第一批本科生入校時多了整整一倍;學校用於教育事業的總投入去年一年就達1.8億多元,是2006年第一批本科生入校時的3倍。

  建校15年間,全校已向社會輸送逾34500名合格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建校15年間,連續榮獲6屆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今年初又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教師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屢屢獲獎,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與公辦名校學生同臺競爭,自信自強,屢創佳績。

  目前,學校抓緊編制“十三五”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把上海建橋學院辦成一所由現代大學制度引領,以職業本科教育為主的國際化、應用型、多科性的一流民辦大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