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黃土 紅旗 讀書聲

  • 發佈時間:2015-11-26 05:13: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佘 穎

  扶貧攻堅離不開教育支援。在甘肅省,教育底子薄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狀。截至2014年底,甘肅省共有10人以下學校(不含0人和1人學校)1794所,在校生10186人,教職工3097人。校舍建築面積559873平方米,危房面積169131平方米,甚至還有2所有學生、沒教師和校捨得1人學校。記者在甘肅調研採訪時發現,全面改善薄弱辦學條件,正在為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打開大門。

  “白天是最美的地方,晚上是最亮的地方”

  ——全面改善薄弱校辦學條件

  繞過積雪覆蓋的黃土坡,一圈水泥圍墻出現在道路前方,墻頭露出磚紅色樓體,並有五星紅旗飄揚。天祝藏族自治縣代乾教學點到了。

  “暖和吧?趕緊把外套脫了,要不然一會兒出去容易感冒。”藏族教師秦抓喜笑呵呵地把我們迎進教室,一開口就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室外只有三四攝氏度,屋裏怎麼這麼暖?

  “新校舍裝了鍋爐,燒得旺旺的。”秦抓喜已在這裡工作了21年。他告訴記者,代乾教學點建於上世紀80年代,多年來一直燒牛糞取暖,味道大、升溫慢。後來改成燒煤球,孩子們的臉上都是黑黑的煤灰。而且煤爐子容易熄火,為了安全,晚上10點以後就不能再燒了。要知道,代乾教學點海拔3400米,一年平均無霜期只有72天,最冷的時候氣溫在零下30多攝氏度。這麼冷的天沒有取暖設備,孩子們蓋著厚被子也瑟瑟發抖。

  2013年,天祝縣實施全面“改薄”項目,由各個學校自行申請項目。代乾教學點申請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鍋爐房,花了33440元。現在一年燒12噸煤,用在取暖上的費用不超過10000元,孩子們卻再也不哆哆嗦嗦地上課了。

  他們還翻修了校舍,配建了食堂、宿舍。孩子們從大通鋪搬到了自己的小床上,中午、晚上也能吃上熱乎飯菜。學生家長李成龍看著變了模樣的母校説,“在學校吃得好,比家裏暖和,生活又規律,我自己都想跟著孩子再上一次學”。

  此外,學校還用上了班班通、電子黑板等教學設備,孩子們能夠開齊美術、體育、科學等課程,電視裏老師講的語文、數學等科目也比原來老師講得生動。

  硬體設施改善是甘肅教育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天祝縣打柴溝鎮上河東小學不僅有多媒體教室、實驗儀器室、學生餐廳,還配有保健室、心理諮詢室,全校67名學生有10台供學生用電腦。這學期剛剛搬遷新址的會寧縣丁家溝中心小學配備了書畫活動室、德育室,兩位生活老師下午4點以後就接管寄宿學生,不僅帶著他們寫作業,還為他們安排文體活動。

  跟全國其他地方相比,甘肅省的全面“改薄”更名副其實,因為省裏將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幼兒園也納入了覆蓋範圍,出臺支援計劃,撥付專項資金。根據規劃,到2020年,甘肅要實現貧困地區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保教設備、師資配備到位,幼兒園保教活動正常開展。在推進幼兒園向行政村延伸的過程中,甘肅省還給每個幼兒班配備20萬元的玩教具,比國家要求的每所幼兒園10萬元標準還要高。

  在會寧縣新添堡回族鄉道口村小學附屬幼兒園,記者看到新建的園舍裏擺放著10多只塑膠小馬搖椅,沙坑旁裝著保護輪胎,孩子們正在燒著暖爐的教室裏開心地擺弄玩具。

  “把包括幼兒園在內的學校建好,不僅是教育事業的需要,也是發展經濟的需要。父母把孩子放在學校,就能放心出去幹活、打工,否則總得拴一個人在家裏看孩子。”會寧縣教育局副局長汪自仁説。

  作為全面“改薄”重點實施省份,甘肅一年多來共投入103.17億元,其中中央支援資金44.37億元,實施1.3萬餘個項目,設備購置項目2988個,基本消除義務教育學校D級危房,惠及全省6493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和160萬名在校生。

  “現在我們的鄉村學校,白天是最美的地方,晚上是最亮的地方。”離開丁家溝中心小學時,汪自仁充滿詩意的語言裏滿含著自豪。

  “不浪費一分錢,也絕不落下一個孩子”

  ——實現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全覆蓋

  上學不花錢,每年還能拿到2000元補助,有這麼好的事情?

  “在我們甘肅就是這樣的!”丁家溝中心小學校長田鵬説,所有學生學雜費全免,縣裏為每位寄宿生每年提供生活補助1000元,還有一年250天、每天4元的營養餐補貼,一共2000元。只不過這筆錢全都補給學校,由學校花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上。

  “這是甘肅省的土政策。”據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介紹,在國家標準基礎上,甘肅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普遍提高補助水準,搭建了一套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蓋資助體系。

  記者在《甘肅省教育廳省扶貧辦關於精準扶貧教育支援計劃的實施方案》中看到,甘肅現在按照每名學生每學年1000元的標準,免除貧困家庭幼兒在當地接受學前教育的保教費,所需資金由省財政和市縣財政按6:4比例分擔。

  在義務教育階段,甘肅實行的是國家規定的“兩免一補”,每年對寄宿小學生、初中生分別補助1000元、1250元,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還有特殊補助。進入高中階段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獲得每年2000元的助學金。

  從今年起,甘肅又實行省中等職業教育全免費,併為所有全日制中職學校在校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每年2000元的資助。對58個貧困縣(市、區)和17個插花型貧困縣(市、區)進入省內高職院校的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和書本費。貧困家庭考入高職(專科)、本科院校的學生每年能獲得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由政府貼息,並提供勤工儉學機會。

  這套全覆蓋資助體系為數十萬家庭困難學生雪中送炭。僅2015年,全省就為50008名家庭經濟困難學前兒童下達資助資金2800萬元,為186515名家庭經濟困難高中學生下達資助資金3.73億元,118550名家庭經濟困難中職學生下達資助資金2.371億元。

  “錢如何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我們為全省400多萬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設立了教育檔案,滑鼠一點,每戶家庭的住址、成員情況,孩子在上幼兒園還是小學,一目了然。”王嘉毅説。

  記者在甘肅省資助中心看到了這個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隨機點開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龍泉鄉銀川村,頁面顯示全村共有貧困戶164戶、貧困人口634人,幼兒園1個,配備保教人員3名,小學1所,學生172人、教師17名、桌椅190套、教室9間,已覆蓋寬頻網路和班班通。頁面下方還有填表責任人姓名和聯繫電話。

  記者又在另一個頁面層層點擊到一戶家庭。頁面顯示這家有個男孩,正在大水子小學上五年級,已享受兩免和營養餐,沒享受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應該是因為孩子是走讀。”甘肅省資助中心副主任蔡潤説。

  “這些數據都是各學區、學校安排教師利用暑假,配合駐村幹部逐村逐戶入戶摸底,填表統計得來的。”蔡潤深知這些數據得來不易。為保證數據真實準確,各縣還安排專人對鄉鎮在大數據平臺上錄入的資訊進行審核,有問題及時反饋,確保錄入數據的準確有效。在實際工作中,利用這些數據開展的學生資助、扶貧還要經過公示。這既是一種宣傳,讓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應貸全貸”,高中助學金全覆蓋等針對建檔立卡的精準扶貧政策人人盡知,也是一種監督,保證教育扶貧精準到位,不浪費一分錢,也絕不落下一個孩子。

  動老師校長的“飯碗”

  ——教師區管校用實行“走教”、校長取消級別競聘上崗

  只要有錢,硬體設施的改善不是難事,而在鄉村留住教授知識的老師卻是不易,尤其是專職的音體美老師和有經驗有水準的校長,在區縣學校也是緊缺資源。為此,甘肅在蘭州市西固區試點教師區管校用實行“走教”、校長取消行政級別競聘上崗,取得了不錯效果。

  教師區管校用,是指教師編制統一集中在區教育局,由區編辦根據學校需求隨時調整,讓城區富餘的優質師資也有機會去農村任教。

  蘭州市28中學美術老師張呈珠就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他原是達川中學美術老師,曾帶領學生在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上取得金獎,自己也連續3年被評為優秀帶隊教師。28中了解後向他拋出橄欖枝。當時,28中只有一個50多歲的美術教師,學生的科技創新課根本開不起來。考慮到達川中學課程已步入正軌,28中的平臺更有利於自己傳播經驗,張呈珠通過區管校用機制,順利地來到28中。他跟達川中學也保持聯繫,經常電話指導。現在,兩個學校在張呈珠的帶動下都設立了科技輔導基地,科學氛圍日益濃厚。

  “區管校用”能為學校彌補薄弱學科,但是會不會優秀老師扎堆優質學校呢?“絕對不會。”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南戰軍生怕好政策被誤會,他解釋,教育局會在考慮學校需求、教師意願的總體基礎上把控調整,學校確實有需求才能調動老師,同時要求老師必須待夠3年才能流動。

  為鼓勵教師向鄉村流動,西固區還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如建立教師農村任教經歷制度,凡晉陞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的教師,必須有在農村學校任教3年及以上經歷;根據學校位置遠近,為農村教師發放每月300元至500元的交通費;建立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每月200至400元。由於編制靈活、政策給力,今年有22名城區教師自願報名到農村學校任教,補上了鄉村師資短板。

  西固區的教師流動以鼓勵為主,中小學校長卻被逼著必須交流,甚至出現了小學“兼併”初中的怪事。這件事情就發生在西固區的23中。

  河口鎮中心學校是遠近聞名的優質小學,可對口的23中卻是一所薄弱校。有能力的家長在小學4年級就紛紛給孩子轉校,避開23中,低谷時23中全校僅有不到100名學生。

  2014年10月,河口鎮中心學校與23中合併,小學校長石明文擔任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小學“兼併”初中本來就少見,更何況初中校長是科級,小學校長卻沒有級別,怎麼行得通?

  西固區教育局局長張達介紹,2014年起西固區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原25名區管校長只保留職級層次,其工資待遇、人事任免、考核評價均交由教育局統一管理。同時,各中小學校長由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各學校辦學實際和崗位需求,面向省內外擇優選聘、競爭上崗。校長每屆聘用期為3年,在同一學校連續受聘滿2屆的原則交流,滿3屆的必須交流,讓優質校長資源輻射全區學校。

  在23中,兩校合併後,石明文對初中、小學老師重新安排,優秀小學老師可以在初中代課,還把中心學校嚴格的考核機制帶到了新學校,校風學風有了很大轉變。這些,附近村民都看在眼裏。今年秋季開學,片區內的小學畢業生實現全部報到。

  “有競爭才有活力。”西固區委書記張國一告訴記者,“我們還引入退出機制,對不合格的教師、校長採取停止培訓、競聘上崗的方式管理。”在這一思路指導下,西固區近3年來公開招考選拔了18名優秀教師補充到中小學副校長崗位,今年競聘校長4名、續聘校長10名、交流輪崗校長18名、解聘校長6名。

  “馬兒跑得好,馬兒少吃草,馬兒還會掙錢花”

  ——利用現有資源、引入社會力量

  2014年,甘肅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僅為672.2億元,全國倒數。

  在人多錢少的地方當教育廳廳長,王嘉毅恨不得把每一個鋼镚兒掰著花,能改建的絕不新建,也不貪多圖全,一校一策,缺啥補啥。所有的“改薄”資訊一律在學校門口公示,花了多少錢,買了什麼東西,學生、家長、老師一起來監督。

  各個學校也想了不少省錢辦法。上河東小學每天邀請一位家長來協助做午餐,不僅能省下一個炊事員的工資,還能讓家長了解孩子們吃得好不好。天祝縣民族中學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馬才成把唐卡工作室設在學校,既能為學生授課,自己也有地方創作、展示作品。道口村小學附屬幼兒園則是通過改建行政村小學多餘校舍,附設兩三個幼兒班,安排多餘小學老師接受轉崗培訓,既省錢又省力。

  總之,在甘肅辦教育,就好比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少吃草。這還不算完,王嘉毅盼望著,最好馬兒自己還能掙錢花。聽起來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是甘肅省的教育馬兒就是會自己找錢:他們大量利用社會資金,來減輕財政負擔。

  在丁家溝中心小學,記者看到孩子們的書桌背後印著“豐匯租賃有限公司捐贈”,教室的閱讀角寫著“香港福幼基金會捐贈圖書”,配備了平板電腦的夢想教室是上海夢想基金會投資25萬元建設的,暑假基金會還免費培訓教師,就連學生們身上穿的校服也是校長田鵬拉來的贊助。

  “學校使用社會資金約300萬元,佔建校資金的四分之一。”田鵬告訴記者,這些資助資訊大都來自縣教育局資助中心,那裏有一些公益機構、企業的介紹、聯繫方式,需要自己去對接。田鵬也已經習慣這種方式了:“學校還缺個大功率的鍋爐,我最近再去看一下有沒有合適的資源。”

  “吸引社會力量,除了可以引進資金緩解財政壓力,還可以引進先進的理念、管理模式,這正是發展教育急需的。”在介紹甘肅教育成就時,王嘉毅也把社會資金支援教育列入十大亮點。“甘肅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外援項目,與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美麗園丁教育發展基金會、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會、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甘肅省鄉村教師培訓志願者聯合會等基金會、社會團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定期為我省培訓中小學教師。”王嘉毅算過,每年支援甘肅教育的社會資金不低於5000萬元。

  “這些錢全部用於改善學校條件或教師培訓。”王嘉毅很感謝社會力量的參與,為此,今年教師節,甘肅省政府設立了10個“支援鄉村教師特別貢獻獎”,專門表彰支援甘肅教育公益機構。

  甘肅的教育扶貧工作同樣得到了公眾的認可。2014年,蘭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碩豪對968名義務階段在讀學生家長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87.3%的被調查者表示很滿意或者滿意,對政府履行義務教育職責狀況評滿意的比例達89.7%。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