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通教育産業鏈 共創公益生態圈

  • 發佈時間:2015-11-24 09:29:1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提出“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的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公益組織似乎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機會。但中國教育公益組織的發展現狀如何?在未來,教育公益組織應該如何應對挑戰,並形成良好的行業生態——這是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真愛夢想)在第四屆中國教育公益組織年會上探索和思考的議題。

  該年會由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主辦,多家機構提供支援,于日前在成都召開。

  教育公益組織多規模小

  《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報告》數據顯示,目前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所佔比例僅為27%。教育發展不均衡加劇了數千萬留守兒童及流動兒童的困境。另一方面,應試教育在很多地方遇到了從“讀書改變命運”到“求學負債纍纍”的情況;而職業教育的比例近4年來持續走低,與國家的政策導向1:1分配背道而馳。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指出,解決這些問題,僅靠政府教育部門推動是不夠的,教育發展也亟待社會力量的參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育公益組織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為此,她列舉了一個數字:基金會中心網數據顯示,2015年,教育領域基金會數量多達2078家,居於首位,較之第二位到第五位的其他類別基金會的總數還要更高。但另一方面,教育類基金會平均款物捐贈額僅為1350萬元,扶貧類基金會數量為628家,位居第二,其平均款物捐贈額達到1790萬元。而在參加此次年會的教育公益組織中,只有4%的基金會在年度教育公益支出方面超過1000萬元。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育公益組織數量多,但未形成規模效應。”潘江雪補充道。

  “在助學領域,各類機構都更加關注軟體特別是課程、教師培訓和閱讀。”

  本次年會的參與機構基本涵蓋中國各個區域的教育公益組織,它們的發展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當前中國教育公益的整體現狀。真愛夢想在這次活動中,專門開發了一整套報名系統,建立了教育公益行業數據平臺,通過對這些機構的大數據蒐集,形成了教育公益行業圖譜數據。

  潘江雪現場對數據進行了解讀,她説,教育公益組織主要分佈在3個區域,分別是西南地區、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而東北地區註冊的教育公益組織數量很少,與上述地區形成鮮明對比。就這些公益組織所在區域的需求調研顯示,目前我國西南地區的受助孩子們的主要需求還是吃飯、穿衣、上學、關愛這類基礎需求;而在華北地區,“上好學”的需求逐漸凸顯。此外,與會的教育公益組織中,受助學生以義務教育階段為主,大學生公益項目並不多。

  數據還表明,在教育公益組織中,業務量排在第一的是助學服務,第二是教師培訓。潘江雪還指出:“硬體的投入已經不再是教育公益組織關注的重點,在助學領域,各類機構都更加關注軟體特別是課程、教師培訓和閱讀。”

  聯結利益相關方構建生態圈

  年會現場,潘江雪提出一個問題:近年來,商業教育機構廣受青睞,也獲得了較大的資金投入,而與之相比,為何教育公益機構的生存和發展要困難得多。“商業教育機構的模式很簡單,獲取資金、將資金變為産品與服務、將産品與服務賣出去並獲得利潤,形成‘閉環’。但是,公益組織的‘閉環’在哪?”潘江雪發問。

  她進一步指出:“商業機構也有免費模式,但是已經形成一個從商業價值鏈轉換為涵蓋各個利益相關方的的生態圈。那麼,公益機構也應該吸取經驗,仔細思考利益相關方是誰以及如何形成同樣的生態圈。”

  通過數據分析,潘江雪認為,每一個NGO有15個利益相關(學生、老師、校長、當地政府、教育主管系統、企業<捐方>、供應商、NGO資助方、NGO被資助方、志願者、教育機構、教育專家、當地社區、國際組織、公眾、媒體)方面。以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為例,基金會與政府1:1配資以商業化標準建設“夢想中心”。目前,全國已有2000個以上的學校建立“夢想中心”,獲得了很多企業與公益組織的資助,也發展了大量的供應商。“首先,‘夢想中心’的硬體是由供應商提供的;其次,我們的課程不完全是自己開發的,我們採購和引入了大量優質課程,將供應商變成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並與教育專家建立聯繫,形成了我們的業務模式。”

  潘江雪認為,教育公益組織應聯結利益相關方,包括加強與媒體大眾的溝通,提升公益品牌的傳播與建設;增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打開格局與視野;繼續擴大教育未來的發展範圍,向社會延伸。

  打通教育産業鏈共創生態圈

  就教育公益組織之間的關係,潘江雪在現場呼籲:“我們不能單打獨鬥,夥伴之間要彼此看見和聽見。要打通教育公益産業鏈,共創教育生態圈。”

  如何做到“看見和聽見”?潘江雪認為,首先,教育公益組織之間要建立起行業分享數據工作的習慣,這樣既能讓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資源變為公益組織的商業機會,同時也能將自身的公益情懷變為社會投資,形成跨界生態圈的思維和共生再生的模式。

  就如何看待教育公益組織的競爭問題,潘江雪認為,競爭一直都存在,“或許有一天,我們的飯碗都會被砸掉,有可能會出現不知道從哪來的新人,他們可能來自商業機構,也有可能來自網際網路,或者來自現在的學生,他們可能會推出更新、更富效率的模式取代我們。”她指出,教育公益組織應該建立超越競爭的思維模式,整合與共生,不要排斥商業機構介入;要超越自己的核心能力,更重視創新與創造,將這個産業圈不斷完善,共同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