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啥俺還是不想給糧食上保險(政策解讀·聚焦)

  • 發佈時間:2015-11-24 08:3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朱佩嫻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都沒上保險,還給糧食上?”河南省一位村幹部告訴記者,近幾年來,為了讓農戶給自家小麥、玉米上保險,每年他都要挨家挨戶到府收保費,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村民沒有什麼保險意識,而且節儉慣了,能省則省。即使四五塊錢的保費,心裏也得掂量掂量。”

  “給糧食上保險,本是國家惠民的好政策。按照國家和河南省政策規定,今年每畝小麥保費是27元、玉米20元,其中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一共可以補貼80%,老百姓只用掏20%,也就是四五塊錢。”河南省統計局黨組成員、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隊長劉明憲説:“根據我們的調查,糧食作物的參保率並不高。”據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近日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600位農戶中,有317戶從來沒有參加過小麥、玉米、水稻等任何糧食作物保險,佔52.8%。

  好政策為何遭冷遇?

  農戶保險意識淡薄,嫌賠付低、理賠手續麻煩

  “就一畝多地,賠就賠了。”記者在某村採訪時,提起農業保險,很多村民這樣説。他們或是僅僅聽説過,但具體政策和參保流程不了解,或是乾脆沒有聽説過。據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調查:2013年參加小麥保險的農戶僅佔21.2%,參保面積為28.5%;參保玉米的農戶僅佔11.3%,參保面積為16.8%。

  賠付低、理賠手續麻煩是很多村民不願繼續投保的原因。“按照保險公司給的條款,一畝小麥最多才賠447元,可要是不受災,我一畝小麥至少要賣1000塊。”平頂山一村民去年投保小麥,因乾旱造成地裏部分小麥受損。“要保費的時候,村幹部到府收費。可等到要保險公司賠錢時,手續可麻煩著呢,來來回回好幾趟,最後等了兩個多月,一畝地才賠了200多塊錢”。

  村民王民告訴記者,今年他沒有再買任何農業保險:“時間耗不起,沒那閒工夫。與其聽保險公司解釋,還不如我出去打一兩天工來錢快呢。”

  劉明憲解釋,現行的農業保險政策只保土地上的物化成本,比如種子、化肥、農藥等,不包括人力成本,更不是保當季收益,所以一畝地最多賠447元。這還是在完全絕收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絕收,算上損失率,很多村民一畝地也就賠兩三百;再加上河南分散的小農戶戶均種植面積也就一畝多,本來收益就不高,更不願意為此再付出保險成本。

  工作量大、利潤低,保險公司基層力量不足

  今年8月下旬,正值玉米抽雄期,鄭州滎陽市高村鄉地區遭受冰雹襲擊,造成玉米倒伏,産量嚴重受損。一位種糧大戶慶倖自己為流轉的930畝玉米地投了保,他按照每畝20元保費,一共花了1.8萬多元。然而,他最終拿到手裏的賠付款“也就2.5萬多元,等於挽回7000多元損失”。他不解地問:“按照保額每畝329元,保險公司認定的受災面積247畝,也得賠8萬多元啊?”

  對此,中華聯合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副總經理唐禎林解釋:“根據保險條款,保額要再乘以損失率,才是應賠付款。損失面積和損失率都是由保險公司指定專業人員現場勘定或取樣。受災時取樣一次,待同區域小麥或玉米成熟豐收後再取樣一次,二者進行比對,得出損失率。”

  同時,玉米保險還要根據受災時所處的不同生長期,如出苗期—拔節前、拔節期—抽雄期、揚花期—成熟期,依次再乘以賠償比例50%、75%、100%。“當時定損高村鄉這位農戶的損失率為41.5%,最後的賠付款就是329×247×41.5%×75%=25293.1元。”

  唐禎林表示,很多農戶不能理解或者聽不進去保險公司的理賠程式和定損過程,讓商業保險公司很無奈。同時,政策補貼不到位更讓商業保險公司有苦難言。“糧食作物保險屬政策性保險,本來利潤就低,甚至沒有利潤。按照規定,保險費由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按照40%、25%、5%、10%的比例進行補貼,但縣財政的10%很難到位。自2007年公司開展農業保險以來,縣一級財政一共加起來就欠公司六七千萬。”

  保險公司基層力量不足也是制約農業保險工作開展的另一大因素。劉明憲告訴記者,目前商業保險公司基層在編人員有限,業務發展壓力較大,服務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糧食作物保險大面積承保等各項工作的需要。“很多工作比如填清單、收保費、測算土地面積等,主要依靠村幹部來做。但村幹部工作繁重,積極性並不高。如果鄉鎮政府把其列入工作考核目標,村幹部又感覺困難重重,甚至為了完成任務,自己為農戶墊付保費。但等到受災時,又會出現代領、錯領、騙領賠付款的事情,農戶、村幹部、保險公司三方發生糾紛。”

  保險需求仍在,種植大戶參保積極性高

  然而,作為河南農業保險市場份額最大的商業保險公司,中華聯合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對糧食作物保險工作仍持積極樂觀態度。“現在很多土地都流轉出去了,出現了很多種植大戶。公司現在就瞄準這些種植大戶,定向宣傳、個性化定制保險合同,因為這些種植大戶生産投資大、風險高,他們的保險意識、參保積極性也比一般小、散、弱的農戶高得多。”唐禎林説。

  針對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保險公司基層力量薄弱等問題,劉明憲建議,市政府、鄉鎮、基層組織都要積極參與糧食作物保險的工作,讓商業保險公司、村幹部孤軍奮戰不現實。要有針對性地加大宣傳力度,包括保險範圍、理賠標準、測損認定方法、認定機構、理賠程式等,讓農戶正確認識農業保險,了解具體條款。

  同時,糧食作物保險定損標準要科學、合理、規範、透明、公平,建議整合保險、金融、農業、氣象、水利、統計等部門的技術力量,建立糧食作物風險災害評估小組和快速評估理賠反應機制。在災害事故發生後,能及時、科學、高效地查勘確定致損原因、風險來源和損失程度,公開理賠程式,提高理賠結果的公信力和農戶滿意度。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4日03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