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公司出沒,是錯配金融資源
- 發佈時間:2015-11-23 02:31:20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頭條評論
當前,宏觀經濟增長整體放緩,政府調配所掌控的金融資源時更應該慎重。上市公司經營成“僵屍”,是企業的毛病。但“僵屍”成了“吸血鬼”,是資源配置的毛病。
我國上市公司每份股票的面值一般是1元,但數據顯示,2012-2014年間,有81家公司的凈資産已經跌破1元,甚至是負數。自然,它們的業務活動也近乎不存在。有媒體稱之為“僵屍企業”。
不過,在筆者看來,稱之為“僵屍企業”可能還不太精確。因為“僵屍”不可怕,按照上市規則,證券交易所會定期檢視,不符合盈利要求的無“活氣”企業本來是能被隨時清除的。但在我國的現實中,這些已經不能自行進行新陳代謝的上市公司依然直立在滬深股市,不在於它們是多麼頑強的“僵屍”,真相實際上更為可怕:該等公司背後的地方政府和相關國有銀行正在為他們不斷“輸血”。2012-2014年間,凈資産不足1元的上市公司有60家獲得了累計28億元的政府補助,有的一年就拿到了6億元。故而已然無實質生意的上市公司還能不時冒出個利潤為正的“生命奇跡”。
但天上不會掉餡餅,“僵屍”上市公司的報表中紅潤的血色從哪來?説到底還是來自於財政救濟背後的納稅人。故而,稱這些“僵屍企業”是“吸血鬼企業”更為合適。
誠然,有關部門在給這些上市公司鉅額補貼時,可能各有説辭。例如,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防止企業破産倒閉、職工失業等。然而,我國市場經濟已經推行了二十多年。如果企業基本面尚佳而只是臨時性資金週轉不靈,可以謀求短期貸款。要真的只是眼下手頭緊張,後勢大好,則政府能看出,商業放債人只會更加敏感;倘若已經階段性積重難返,那可以通過《企業破産法》中的重整程式來尋求債務豁免、浴火重生。假如一家企業已經到了主業經營回天乏力之時,那哪怕是國資的上市公司也沒有豁免市場優勝劣汰的理由。
當前,宏觀經濟增長整體放緩,政府調配所掌控的金融資源時更應該慎重。財政資金救濟經濟,也大可用於其他領域,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減稅刺激等。數億元投諸餵養“吸血鬼”上市公司,令後者繼續無效率地佔據土地、人力、設備等生産條件,是金融資源的嚴重錯配。
上市公司經營成“僵屍”,是企業的毛病。但“僵屍”成了“吸血鬼”,是資源配置的毛病。這是各個相關政府部門的公共責任問題。人們有權詰問,數億元資金被投給一家經營慘澹的上市公司,這經過了怎樣的決策程式?地方有關部門是否應當對做出此些補助的原因給出合理解釋,對是否能取得回報做出説明?這麼做,對納稅人是否公平,對被補助公司的競爭者是否公平?
而從中央統一管理的層面看,應降低令地方政府補助上市公司的誘因。如在政績考核時,不能對當地上市公司簡單“數人頭”處理,而應關注其品質。國企這些銀行貸款發放中的優待戶應當儘快接受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市場化經營、市場化融資。證券發行註冊制也應當繼續穩步推進,降低乃至消滅上市公司的殼價值,可以減少“僵屍”存在的理由。
□繆因知(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