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罰款5萬”能否根治快件被“虐”

  • 發佈時間:2015-11-23 02:10:22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包裝破損變形、內容物散落受損、未正常投遞導致快遞變質腐壞……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4年同比增速超過50%,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市場不規範也較為突出。近日,“野蠻投遞”最高可罰5萬元引發社會討論,《快遞條例(徵求意見稿)》的有關設計能解決“末端配送”的問題嗎?記者就相關熱點問題進行了調查。

  □監控難

  “最後一公里”成盲點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公佈《快遞條例(徵求意見稿)》,提出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及其作業人員以拋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處理快件的,視情節處以最高5萬元罰款。在獲“點讚”的同時,其可操作性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雙11”快遞高峰的余溫猶存,北京街頭快遞小哥們每天工作14個小時是常事。有時在寫字樓前擺個地攤,就是個臨時分揀點。這種情形下,誰來監管快件的處理?

  中通快遞法務總監許峰告訴記者,國內大型快遞企業基本實現了轉運中心實時監控,郵政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視頻監測到快件處理狀況。但具體到各末端網點的操作情況,不可能實現全程監控。

  記者發現,監控“盲點”恰恰是伴隨近年來快遞新業態而生的“末端配送”。

  據國郵智庫專家、北京物資學院院長鄔躍介紹,目前,快遞的“最後一公里”環節産生了很多新業態,比如小麥公社、城市100、中科創富等都做末端配送,而這些企業的名稱大多並不叫“快遞”,有的還是以科技公司名義註冊。一些物流企業也紛紛進入快遞行業,這些以物流公司名義註冊的企業,只管落地配送和代存儲,直接面向消費者。

  《2014年度快遞市場監測報告》顯示,企業間的服務差距較大。2014年國內重點快遞企業有效申訴率,最好和最差企業之間的差距約為14倍,問題多出在“最後一公里”。

  >>建議

  加強對末端配送監控

  “有關快遞安全的事項非常細,新問題在實踐中層出不窮,一份條例的約束是有限的。”鄔躍説,隨著物流企業大量涌入,如何加強對末端代收點的監控、新業態如何監管,都需要細緻研究。

  □維權難

  懷疑快遞被“虐”取證受阻

  國家郵政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郵政業消費者申訴中心共受理消費者申訴71.9萬件。相比2013年,郵件丟失短少、損毀等申訴同比增加。

  記者走訪發現,消費者維權往往因取證難而受阻。

  “一次朋友寄了幾件化粧品,到貨後發現快遞箱完全變形,洗面奶瓶子也碎了。投訴到快遞公司,對方竟讓自己提供箱子被拋扔的證據。”對於北京王女士的遭遇,不少消費者都表示有同感。

  事實上,自2012年《快遞服務國家標準》頒布以來,包括“快件分揀脫手時,快件與接觸面距離”這樣細節的規定都很明確。然而面對依舊層出不窮的“野蠻投遞”問題,有網友表示“難道要我去分揀車間、跟車拍照監控嗎?”

  實際操作中,第三方機構也很難介入,甚至遭遇重重障礙。

  近日,媒體記者在走訪成都一個快遞網點時發現,快遞員卸貨時隨意拋扔快件,於是拿出手機拍照留證。但這一舉動立即被一位快遞負責人阻止,而站在貨車上的工作人員依舊取包裹、扔包裹。

  >>建議

  探索分類包裝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可以探索分類包裝等方式為快遞分揀提供“視覺”參考。“我們在日常抽查時發現,快遞員對於紙箱尤其是標有易碎品的快件會相對‘溫柔’;而一些塑膠袋包裝的物品,一看就知道是不怕摔的,分揀時就會隨意很多。”寧夏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一位負責人認為,可以探索根據物品種類、質地等因素設立行業統一標準的分類包裝。

  □溯源

  為搶市場低端競爭

  專家認為,快遞業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根源是産業結構不合理,同時也受制于上游電商的零散網購模式。電商利用貨源優勢打壓快遞價格,從中賺取快遞費;快遞公司為了搶佔市場,寧要市場份額不要利潤。這樣的局面讓快遞企業“很受傷”,也無法實現産業鏈上下游的共贏式發展。

  “長此以往,未來一則不少企業將退出這個行業,二則消費者無法體驗優質服務。”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説,相關政策的制定不僅要進一步規範快遞市場,還要考慮如何助推快遞業健康、有盈利、可持續發展。不能簡單“以罰代治”。

  “按多數快遞企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如果要避免野蠻操作,就必須大量增加人工,而這意味著一批快遞企業將面臨虧損。”徐勇説,從長遠看,快遞企業向資訊化、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化的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據新華社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