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開源創新加速推進文化科技融合深圳文化産業或迎來爆髮式增長

  • 發佈時間:2015-11-20 07:00:46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訪談

  沒有太多文化積澱的深圳,與傳統城市不同,文化産業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與科技結合之路,使用科技激發文化創意産業的活力。首創文化科技融合模式的深圳,如今在融合方面做得怎樣?在開源創新的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又迎來了怎樣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深圳的文化産業、人們的生活又將有何改變……圍繞這些問題,在日前舉辦的“2015文化科技創新論壇”期間,南方日報專訪了深圳大學副校長、深圳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深大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籌)主任李鳳亮。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孫穎 策劃統籌:曲廣寧

  深圳文化科技融合最完善

  南方日報: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可謂是深圳的首創,如今發展得怎樣了?

  李鳳亮:深圳是一個文化資源並不豐厚的地方,但其文化産業包括公共服務做得很好,除了政府的重視外,市場機制、科技支撐、金融支援、政策引導這些都做得不錯。通過差不多10年的發展,深圳文化科技融合為特徵的新興業態,不止在中國,在全世界的文化産業發展當中,都是發展得最為完善的。數字技術、資訊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等等,深圳用這些最新的技術和文化融合,引領了中國和世界文化創新的未來。

  南方日報:“網際網路+”、創客等如今都非常熱,您認為文化科技方面最新的變化是什麼?

  李鳳亮:最大的變化應該是開源創新,而且這種開源創新體現了平民化、開放性、共用性、跨界化等特徵,就像深大的學生可以在蘋果的平臺上開發軟體,做成功後可以有收益,從一個創客變成創業者,然後風投就可以跟著進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科技也是不斷在發展,不斷應用到不同領域。

  南方日報:開源創新對文化科技融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作用?

  李鳳亮:創新的主體日益多樣化、多元化、大眾化,文化科技融合産品也日益豐富。對企業來講, 會進一步利用社會創新創意資源推動自我創新。對産業來説,尤其是資訊産業、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産業,接下來會受到開源創新的影響,産生眾多的、以開源創新為契機的小微企業。

  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將來會出現兩個方面,一是類似騰訊、蘋果這樣的文化科技航母會日益強大,強大主要體現在為開源創新提供服務和平臺支撐功能,二是大眾創新、分散創新也會得到強化。有人會説贏者通吃,平臺為王,人家平臺都做得這麼大,自己就什麼也不用做了。但是你要想到,你可以到他的舞臺上去跳舞。

  “兩張皮”沒有根本性改變

  南方日報:過去我們總講文化科技融合中,科技強文化弱,那麼開源創新是否會加速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

  李鳳亮:科技強文化弱或者創意弱,是因為科技企業比較強,但現在到了大眾創新時,你會發現,用的是同樣的技術,但是創意多元化了。比如用同樣的平臺,有人設計出臉萌APP,有人做電影等等,每個人都會利用開放性的平臺,激發自己的創新,而且創意是擴散性的,同時也為創意向著産業化去發展提供了契機。我覺得開源創新的確會加速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因為開源創新,創新創意創業生態圈可能會得到一個巨大的調整。

  南方日報:記得您一兩年前曾説,文化科技“兩張皮”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在開源創新的背景下,這種情況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李鳳亮:可以説正向著縱深發展,而且快速融合,但要説巨大的根本性、斷層性的變化,現在還看不到。但比較欣喜的是,創新的主體、形式等等,因為網際網路的參與、創客運動的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不再是以大企業為單一主體,已經變成了創新主體多元化、創新合作跨界化這樣一個新的階段。我過去講科技文化融合業態,主要是科技企業把腳伸到了文化企業去了,但今天的文化企業,面對巨大創客運動時,也給他提供了一個開源創新的機會,他想要的技術、或者想在平臺裏面將文化與哪一方面科技融合都可以。

  科技的發展、創新形式的變化,為創新主體的實現,帶來了反應,深圳尤其明顯,深圳資訊技術比較發達,科技創客也比較多,他們做的更多是資訊科技産品,如果這些産品再植入文化、創意元素,其市場佔有量會很大。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説,現在一些産品很難區分到底是文化産品還是科技産品。像騰訊到底是科技企業還是文化企業,這其實已經不重要了。我覺得將來跨界融合型業態會越來越強大。

  要培育更多創新載體平臺

  南方日報:面對這些新變化,您覺得要更好地推動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包括深圳文化産業的發展,需要怎麼做?

  李鳳亮:政府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培育和支援更多的創新創業、以及創新載體平臺。這個載體的內容包括政策、空間、人才、資金、交流等等。坦率的説,其實深圳在這方面已經摸到了門道,當然政策引導激勵是一方面,但公平的市場環境和發達的平臺、載體也很重要。

  南方日報:在政策引導、平臺載體支援這方面,與其他國內城市相比,深圳支援的力度是否非常大?

  李鳳亮:支援力度的確很大,有些地方引入企業時單項獎勵力度很大,但沒有關注載體和平臺。很多企業其實更在乎有沒有人才、金融、技術等支撐。比如説你需要任何一款手機零件,很快就可以在華強北找到,那這就很厲害。當然深圳也不是面面俱到。他的劣勢在於發展空間有限,要向有限的空間要效益。深圳之所以重視文化科技和新興文化業態,就是因為空間有限,必鬚髮展濃縮型的、高附加值的、影響大的新興業態,另外這也跟它的資源稟賦有關係,畢竟傳統文化資源並不是深圳的長項。

  南方日報: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到底會給一座城市帶來什麼?

  李鳳亮:首先是業態創新。文化創意跟其他産業融合的跨界産業,其業態都是最新的,比如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的出現。其次是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比如現在買電影票不用再去電影院買,手機支付現場取票就可以,未來可能連票都不需要取了。此外,因為提供了消費的便捷性,對經濟也會有大的提升。

  深圳有望進入創意社會

  南方日報: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這幾年不斷在提高,未來還會有大的增長空間嗎?

  李鳳亮:根據我們的統計,2014年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大概有1500多億,佔全市GDP百分之九點多。2015年怎麼樣,政府的數據一般在下年度三四月份出來,但根據我們自己的分析預測,今年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很可能會達到1800億到2000億左右,對GDP的貢獻可能會超過10%,我覺得接下來深圳文化創意産業會有爆髮式的增長,因為很多企業轉型,其資本、空間、人員等會向文化産業來轉化、轉移。另外,文化産業和其他産業的跨界,也會為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大的提升帶來可能性。

  如果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15%到20%,深圳就實現了我理想中的狀態,即從創意産業發展到創意經濟,最終進入到創意社會。為什麼用佔GDP比重達到20%這個指標説,是因為當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到這個程度時,一大批創意人才、巨大創意活動、創意要素會在深圳集結,創新的活力可以説是巨大的。

  南方日報:那根據您的預測,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15%到20%,進入創意社會,達到這樣的目標深圳還需要多長時間?

  李鳳亮:我覺得到2020年,深圳文化創意産業佔GDP的比重,理想的狀態應該達到15%左右。創意社會的形態初步形成。然後再經過5年到10年的時間,文化創意産業佔GDP的比重達到20%左右,真正進入創意社會。

  深圳非常好的一點就是,産業的邊界會隨著市場的流向,不斷地做出調整。深圳又是高度市場化的一個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創意、創新、科技資源會不斷地進行集聚和重新組合,所以深圳文化創意産業接下來可能不再是傳統式的增長,而是爆髮式的。

  當然創意社會的形成,不僅僅是硬的指標,還包括一些軟的指標,比如文化宜居、對文化的尊重、對創意的倡導、對藝術家的扶持等等。

  南方日報:深圳在向創意社會發展中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李鳳亮:可以説深圳創新的原始積累已經完成了,而且現在整個創新生態鏈非常好、創新的國際交流也非常多。但還是不能夠大意,因為過去一些城市還沒有醒悟過來,還是按照傳統模式在發展,創新是深圳的單項優勢,但現在深圳的這種絕對優勢已經不存在了,只有相對優勢,那就是深圳集聚的創意人才、創新的要素等,怎麼把相對優勢繼續向前保持,可能還需要不斷發掘和培養創新的潛力,包括創新資源的導入。另外生活成本這點也很重要。要讓初始創新者在深圳的生活得到保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