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問網際網路醫療

  • 發佈時間:2015-11-19 05:35:25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樂平

  寫入十三五規劃的“健康中國”戰略,讓醫健行業的創業者們群情振奮。借助網際網路的輕模式,在浙江,有許多創業者通過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致力於優化患者的就醫流程、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市場提供更為豐富的醫療服務。

  目的一致,路徑卻不盡相同。繼丁香園在杭州濱江區的丁香醫生診所落成,微醫集團在烏鎮的網際網路醫院也將開張。這兩家總部均居杭州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選擇的路徑頗具代表性,前者認為,無論何種模式,只有真正的醫療服務才有價值,屬“重模式”;後者則堅持,要最大限度發揮網際網路的作用,優化醫患雙方的供需匹配,是“輕模式”。

  網際網路醫療,究竟是紙上談兵,還是可以預期的未來?網際網路醫療公司開診所、辦醫院,這是一條康莊大道,還是一條不歸之路?這些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短期內難有定論。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因為網際網路的滲透,醫療這個原本相對封閉的體系,正在迎來更多的開放和積極變化。

  移動診療——

  康莊大道還是不歸之路

  此醫院非彼醫院,此診所非彼診所——對於外界熱議的微醫集團是否也在開展線下佈局,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傑遠在首屆中國醫健創業者大會上特意澄清道。

  外界的關注源於掛號網(現為“微醫集團”)新近完成的一筆融資:3.94億美元,刷新了移動醫療領域單筆最高紀錄。業界很好奇,掛號網融資後會怎麼做:自己開醫院?跟線下醫院合作?從掛號網公佈的宏圖來看:接下來重點投入的是微醫集團,把網路下沉到縣級以下來構建一個全國性轉診會診平臺。

  與此同時,微醫集團宣佈進軍線下,投資1.5億美元,與全國優秀的醫療機構共建五個區域手術中心。廖傑遠告訴記者,杭州和上海的手術中心已經開張,日後根據實際需要,還將逐步增加手術中心的數目。所不同的是,這些只是“虛擬的手術中心”。

  而即將開張的烏鎮網際網路醫院,微醫集團亦是合建方。廖傑遠稱,這可能是全中國乃至國際上最大規模的醫院,平臺上面的專家超乎想像,它也是線上診療和電子診斷的試點,患者在那裏可以直接完成診斷和配藥的過程。

  “並不等於説一定要去建設醫院,我們可以提供網際網路醫療的服務。”廖傑遠説,微醫集團參與建設烏鎮網際網路醫院,其實是在改造一個市的社區衛生中心,一次性地進行改造,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把整個管理體系升級,整個服務體系升級,包括對所有醫護人員的培訓、專業提升。

  這種輕巧的網際網路模式,正是微醫集團的優勢。廖傑遠認為,“做微信的人不需要去鋪設光纖和電纜,淘寶也不用去開服裝廠。應該明白這個行業最擅長的是什麼,不擅長什麼。”在他看來,網際網路最擅長的是資訊的對稱,是供需的匹配,是效益的提升,流程的優化。

  在許多場合,廖傑遠都津津樂道一個案例。甘肅一位11歲小朋友,被診斷患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從甘肅遠赴青島,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1醫院的腫瘤科主任醫師翟瑞任做了肝細胞移植手術。手術後,病人回到老家屢發不適,翟瑞任借助微醫集團的遠端會診平臺,為其提供長期治療和服務指導等遠端諮詢。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尤其是在醫療條件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廖傑遠認為,如果移動診療機制得以實現,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整個醫療的效率將大大提高。這也正是分級診療備受推崇的原因所在。

  在網際網路層面上,移動醫療能夠以輕模式推動實現分級診療嗎?這正是微醫集團正在探索的事情,我們拭目以待。

  線下診所——

  發展必然還是回歸傳統

  “我自己曾經是醫生,我在醫院練就了三分鐘看完一個病人的技能。必須要看完,因為診室門外還有一百多號人在排隊。”在解答丁香園為什麼辦診所這一問題時,丁香園董事長李天天這樣説道。

  病人看病難是丁香醫生診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但不是唯一的問題。李天天沒有明説的更大的“野心”或許是,這個不一樣的線下診所試圖通過改變盈利模式,倒逼中國傳統醫療體制改革。

  曾經是一名體制內兒科醫生的楊澤方,現在負責丁香醫生濱江診所的運營。談起過去10多年的從業經歷,他感觸頗多。在他看來,醫生是一個投入期很長的職業,本應該是腦力勞動者,但實際上,現行的體制下醫生需要付出很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公立醫院是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為了保證每個人都看得起醫生,掛號費、診療費都被壓得很低,醫生的專業價值沒有得到承認。”

  雖然診療費被壓得很低,但醫院也有營收壓力。丁香醫生診所與傳統以藥養醫的醫院的“不一樣”之處在於,診金、保費等其他服務收入,被定義為診所的主要收入,醫生評價及薪酬體系也將重建,“對醫生考核,不是看了幾個病人,更多的是服務品質、效果”,楊澤方説。

  開診所,對丁香園來説,是勢在必行。“制度在轉變,但還不夠快。”李天天認為,醫療行業本身是一個效率低、發展慢的行業,再加上暫時無法突破的種種體制障礙,只能自己去做真正的醫療服務,構建體制外醫療系統的一個“試點”。

  自建生態,體外試點,這條路上丁香診所並不孤獨。E陪診創始人岳建雄就斷言,“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最終都會去開診所!”其依據是,從網際網路的邏輯來看,目前的移動醫療大部分都是一個資訊平臺,盈利模式是賣廣告掙錢。“在賣廣告能掙錢的領域,後面匹配的企業都是自由化競爭的。而在網際網路醫療這個領域,匹配的是醫院。不過公立醫院未必願意買單。”

  岳建雄還舉了其他領域的例子:雖然微信不鋪光纖,淘寶不蓋服裝廠,但是視頻門戶網站卻開始自己建工作室,自己生産電視劇。“如果不這麼做,下游的服務能力就沒有,企業就會虧損,一直不能營利。所以我認為只能去開診所。”

  以傳統醫療人的身份試水線上醫療,綠城心血管病醫院院長、杏香園創始人沈法榮的體會更直接,他曾有這樣的經歷,為了把病人轉到他的專家平臺,一個轉診平臺曾經開出一名病人800元的高價。“這樣的燒錢模式,在網際網路醫療投資趨冷的現在有多少價值?”

  沈法榮認為,在整個醫療的閉環裏面一頭是病人,一頭是醫生。如果線上醫療一直這麼燒錢的話,恐怕到不了“初冬”就倒下了。只有線上下有了自己的盈利能力,可以把病人轉到自己的平臺,這才是一條健康的道路。

  健康服務——

  紙上談兵還是未來可期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2015年9月17日淩晨1時17分18秒,杭州米市巷社區一位居民,在家中休息時,心跳停止了3秒。醫院第一時間監測到患者心臟數據的異常,及時採取救助措施。依靠院外數據接入院內,一個生命被挽救。

  循著這個思路,讓我們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能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上,線上採集人體更全面的數據,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體檢、運動、睡眠數據等,我們的醫療體系會是什麼樣子?

  在最近的一次“網際網路+醫療”創新創業大會上,阿裏雲網際網路+事業部總經理徐棟分享了對未來醫療的看法:用網際網路的方式簡化患者的掛號、取報告等就醫流程,只是醫療創新第一步。院外醫學級數據注入院內,將給院內醫療行業帶來更多創新。

  現實當中,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已經為大數據採集提供了可能。在丁香醫生的規劃中,就將加入更多的可穿戴設備在門診中的應用。“我們會實時採集患者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和干預。”李天天稱,例如,通過硬體設備可隨時監測到用戶血糖、血脂、血壓的指標,醫生可隨時對患者進行干預。

  以患者為中心,這是丁香診所的理念之一。李天天理解的以病人為中心是以病人的數據為中心,病人數據驅動的健康管理、病人數據驅動的健康教育,以及病人數據驅動的臨床研究。而要做到這一點,有意義的數據是關鍵。

  那什麼才是有意義的數據?通過應用級別的可穿戴設備採集出來的數據,才是有意義的。李天天舉例説,佩戴了可穿戴設備,它每天會給用戶提醒步數,這是普通的數據。當採集到了有意義的數據時,收到的提醒與資訊應該是告訴你,要控制心率,走到多少步時應該減量。

  健康服務的藍圖很美好,然而,在這個由醫院、患者、藥企、保險公司等構成的生態圈中,保險作為重要一環,還未深度介入。微醫集團連接了大量醫院,與醫藥企業開展合作,也在探索和保險公司合作的路徑。廖傑遠説,“未來中國老百姓在健康險方面一定會走向HMO(在美國廣泛應用的一種健康管理計劃形式)的形式。”

  “現在醫學的目的就是治療,今後醫學發展方向是預防疾病和損傷。”李天天認為,健康服務實現從治療到預防的轉變是網際網路醫療的趨勢和願景。雖然網際網路醫療被寄予厚望,但遭遇的困局在於,“目前為止尚未出現一種商業模式,將醫生、患者、醫院、藥企完全連接起來。”

  丁香園CEO張進也表示,要重視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儘快建立數據驅動的服務體系,在數據厚的基礎上把産品做“重”一點。“服務和數據在自己可控的體系內一起閉環,這個時候保險公司才會成為支付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