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馬寬:熱電廠裏的“十項全能運動員”

  • 發佈時間:2015-11-18 10:29: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企業一線創新力量

  立冬這天夜裏,阜新的街頭靜得奇怪,聽不見輪胎碾過馬路和發動機的聲音,商店都關了門,聽不見人聲、狗吠。遼寧西部這座小城裏,一切都好像鑽進了被窩蒙頭大睡。但熱電廠的汽輪發電機仍在飛轉、輸送帶和空壓機嗡嗡叫個不停。值班的馬寬,正在監聽這只“巨獸”的夜間呼吸。

  “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熱電廠不能停。每隔5天我值一次班,每次一天一夜,睡在值班室。”45歲的馬寬,在阜新礦業有限公司煤矸石熱電廠裏當了20年工程師。他是技術革新能手,拿過十幾個省市獎狀。當記者見到馬寬時,他剛從丹東回來,領取了省煤炭局的節能減排先進個人獎。馬寬是阜礦熱電廠的技術頂梁柱,他改進了生産線的每一個環節,摸過設備上每一個螺帽。他是鉗工、電工、焊工、管工……就像十項全能運動員。

  “燈泡滅了。能送個燈泡來嗎?”除灰車間絞車房的工人打來電話。馬寬穿過整個工廠去找燈泡,順便帶我參觀了一圈。熱電廠1990年投入運作。礦井水經“凈化器”過濾後送向鍋爐;煤矸石研磨成粉末吹入燃燒室;鍋爐噴出滾燙的蒸汽,推動汽輪機葉片帶動發電機;發電後的蒸汽通過交換管道,把冷水燙熱了,送到居民區去取暖。每一個環節馬寬都熟。

  為了少排灰塵和硫,煙氣要經過靜電吸附、水浴和脫硫。馬寬和同事們改進了靜電系統,吸附灰塵非常快,以至於不及時清除的話,積灰能壓彎靜電板的連接桿。為了免得掉落的灰塵結塊兒,馬寬還設計了振松輸灰系統,“咚、咚、咚”地打散灰塵。

  看一圈,查儀錶、聽聲音、懷疑、測量、更換零件……馬寬總是很快能排除廠裏設備的故障。

  鏈鬥輸渣機經常卡停。它是裝著幾百個翻鬥的迴圈的傳送帶,把爐渣經冷渣機出口送往灰庫。翻鬥冒著熱氣,貼近了,發燙的渣粒會蹦到皮膚上。馬寬研究後,認為高熱和長期磨損導致設備變形;傳送帶太長,跑偏了,灰鬥行走不平衡是癥結,添加了隔熱墊,每隔十幾個灰鬥增設改進的翻鬥,或調整底座的角度,就解決了問題。

  馬寬拿出一張因果分析圖,這是他在阜礦集團科協的“TRIZ”創新方法培訓上學的。圖上有不少方框和箭頭,跟鏈鬥設備相關的許多分析文字,乍一看像是電腦列印出的一張思維導圖。但仔細看,工整的字體和標準的直線是手寫出來的。

  “在學校裏我成績不錯,機械製圖課總拿滿分。”從阜新礦業學院機械系畢業後,馬寬曾在北京工作過,後來回到阜新,阜礦熱電廠讓他找到用武之地。

  在輸電站前面,馬寬指著三叉形狀的線路告訴我:“以前線路是裸露的。三條高壓輸電線之間産生磁場、高溫,會有形變、損傷、短路現象;而且灰塵粘結,不容易除掉。”

  馬寬卻反著想:如果導電不産生磁場怎麼樣?但電線怎麼會沒有磁場呢?他想了個主意:用鋁合金管套上電線,之間充入惰性氣體,封閉了導線的熱量和磁場。為防止漏氣故障,馬寬用TRIZ理論中的“小矮人法”思維設計了查漏、維修、檢測和安全環節,最終解決了麻煩。為了熟悉電氣設備,他前幾年進修了電氣自動化的本科專業。阜礦集團科協副主席張連義説:“幾年來阜礦集團科協組織了17次‘TRIZ’培訓,馬寬是解決實際問題比較出色的學員。”

  馬寬喜歡琢磨機器。他開別人的車上路,注意到方向盤上有編織線套:“線套和方向盤之間有位移,操控會有一點點偏差。如果汽車速度非常快,就可能不安全。”

  “工程師應該天天摸機器。熟悉之後自然就能創新。”馬寬説,“對一件設備熟悉了,就想著去拆解它,恢復它,改進它。動手的過程非常有意思。”

  馬寬的技術創新成果,都是截然不同的課題:用混合燃料做迴圈流化床鍋爐熱源,用凝汽器汽化潛熱供暖,改造高壓加熱器的疏水器閥門,用電廠粉煤灰充填礦井,煙氣脫硫,測量電線的弧度,替換灰坑的鋼鐵堤板……他成了熱電廠的愛迪生。

  阜新南邊,煤矸石堆成了一座小山,阜新市科協主席張敬偉説:“我們很想開發煤矸石,但現在阜新只有一些石膏和水泥的小企業簡單加工。我們需要新技術,需要馬寬這樣能幹的工程師。”

  “我們正在研究一個新項目,將粉塵深度加工利用,做高級建材。”馬寬説,廠裏在尋找資金,並不容易,但工程師們“先不管困難,上路去走走”。

  20年來,值班室是馬寬第二個家,屋裏是80年代的陳設,擺著暖水瓶和吃飯的傢夥什,安全帽擱在窗欞下,床舖旁的墻已經被睡出了灰色的印記。墻上挂的幾沓資料,是馬寬的工作日誌和發明筆記。

  月薪不到兩千,但馬寬挺滿意:“同一件事的分析,比別人考慮多幾條,用原來沒想到的辦法解決問題,有樂趣,也讓我自豪。”

  (科技日報阜新11月17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