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四川如何攻堅

  • 發佈時間:2015-11-17 05:29:42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已成最大面源污染産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11月13日,一則新聞引人關注:國家十部門聯合發文向農村垃圾“宣戰”,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出臺該類文件。“垃圾圍村”中,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等農業面源污染,正是重要“元兇”。問題的嚴重性不容回避:農業部日前公開表示,農業已超工業成為我國最大面源污染産業。

  7月25日,全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11月8日,全國生態迴圈農業現場會又在浙江召開……密集動作背後,正是對農業未來路徑的重新部署。

  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表示,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四川農田生態環境保護這場戰鬥就必須及早全面打響。

  A

  嚴峻

  污染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力接近極限

  農業面源污染,看似有些陌生,但它早已圍堵鄉村,也悄然逼近每個人。

  國慶期間全省7城陷“霾伏”,秸稈便是禍首。全省每年産4250萬噸秸稈,去年綜合利用率78%,沒利用的大多就地焚燒。

  深入農村,狀況更甚。

  前些年,丹棱縣板橋村的宋成全投入15萬元建魚塘,還沒見利就賠了本。原來,當地幾乎家家養豬,但糞便處理一直是老大難,魚塘上游也因此遭到嚴重污染,“養魚自然是沒搞頭。”

  農業部透露,畜禽糞污已是農業面源污染最大來源。而作為畜禽養殖大省,我省年糞污量約4730萬噸。“有效處理率不到50%。”省農業廳副廳長牟錦毅表示,這成為困擾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大瓶頸。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射洪縣雙盈蔬菜合作社負責人何洪山告訴記者,土地對化肥越來越“上癮”,以前一畝地八九十斤化肥,現在得150斤,地也越種越硬。

  我省常年化肥用量250余萬噸,而農業化學製劑年使用量4.9萬噸以上,按全國35%利用率計,每年有3萬噸滲入土壤和水體。

  全省土壤酸化問題日益突出,土壤污染點位超標率28.7%,其中耕地佔34.3%。

  省農業廳土肥資環處處長張熙説,還有農膜、重金屬污染等日益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亮起了“紅燈”,這不僅是農業問題,更是公共和社會問題。

  B

  攻堅

  一控兩減三基本,建立長效保護機制

  攻堅戰如何打?農業部已明確戰術:一控兩減三基本。具體説,就是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總量,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

  張熙介紹,目前省農業廳正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規劃,建立長效保護機制。

  目標也已給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農作物測土配方全覆蓋,化肥利用率達40%以上,主要農作物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85%以上規模養殖場配套利用設施,全省畜禽糞便基本得到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85%以上,成都平原率先全量化利用,規模化利用産業初步形成;自我加壓,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減1%以上;耕地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四川農田生態攻堅戰已全面打響。

  我省已把化肥零增長納入對市州考核,建立重點示範縣33個、綜合示範區127個,今年培育畜禽糞污、秸稈資源化利用農民專合社225個,認定測土配方施肥農企40余家,同時積極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試點。此外,以現代植保技術為核心的農藥減量控害行動也在全面佈局。

  C

  創新

  為農田“減肥”+試點迴圈農業模式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正在挑起治污“大梁”。其實,探索早已啟動,多項典型模式和運作機制初見成效,甚至走在全國前列。

  解決農業面源污染,首當其衝是提高耕地地力,為農田“減肥”,而高標準農田建設則是重要手段。我省2011至2014年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900多萬畝,今年新建581萬畝。“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0.2%,耕地地力提升0.5個等級。”張熙表示。

  從中關村引進公司,40台基站每小時對全縣土壤環境更新一次數據,開展養土肥田、生物防控5大工程……蒲江率先全國整縣推進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蒲江目的清晰:3年,化肥使用量降3成;3年,建成國家有機産品認證示範縣。

  目前,農田“減肥”成效初顯。全省化肥零增長重點示範縣、示範區每畝已減少不合理施肥量1-2公斤。據測算,今年全省化肥用量增幅有望控制在1%以內。

  同時,以迴圈農業模式增效更關鍵。省財政投入1600萬元,開展“PPP模式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這項迴圈農業創新已在全省6縣試點。

  這幾天,何洪山正指揮著栽種甜椒苗。他按動電閘,水泵就將過濾後的沼液通過滴灌管道送達100多畝苗子“嘴裏”,避免葉片污染。沼液是由配送企業從附近豬場送來的。“如今,一畝少用80斤化肥,沼液還能殺害蟲,菜長得好,同樣的品種我家的菜總是最先賣完。”何洪山樂呵呵地説,光這一項,畝均就能增收150元。

  “政府對這種迴圈農業模式進行補貼,養殖場解了煩惱,配送企業有了賺頭,真正實現多方共贏。”張熙表示。

  廣漢全成秸稈專合社負責人茍在權則加緊將大春秸稈發送到各地。當地已初步建立起綜合利用體系,除了還田,超六成轉化為食用菌基料,部分秸稈被發送青海製成飼料。

  更大的潛力在於燃料化,廣漢今年對新增生物質燃料鍋爐並使用本地燃料的試點企業予以獎勵補貼。成都更是建成秸稈規模化産業化利用企業26個,利用能力達到45萬噸以上,綜合利用率達98.63%以上,走在全省前列。“此外,全省秸稈還田面積達1900余萬畝,畝均減少化肥用量8%左右。”張熙介紹。

  此外,作為“減藥”探索,今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引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省財政投入4000萬元專項資金,在45個糧食主産縣購買105萬畝病蟲害防治公共服務,共培育新型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162個。省植保站站長尹勇表示,政府購買病蟲害防治公共服務後,試點縣專業化統防統治率達41.2%,比全國平均高10個百分點,高效解決了一家一戶防病治蟲難和亂用濫用農藥問題。

  □本報記者 李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