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流量計費是糊塗賬?揭開“流量越跑越快”真相

  • 發佈時間:2015-11-16 10: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昕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今天,你在馬路上攔下一位路人問:“電信運營商偷跑流量,你信嗎?”

  也許這位路人會略帶諷刺意味地回答你:“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這個笑話反映了運營商在輿論大環境中的窘境。最近一個月,用戶對於流量越跑越快的質疑聲浪越來越高,運營商又一次成為了輿論的焦點和爭議的中心。

  雖然數次天價流量事件最終都被證明為烏龍,且運營商三番五次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清白,但消費者仍用習慣性質疑的眼光審視運營商的流量計費可靠性。

  為此,《IT時報》記者採訪了運營商整個流量計費環節上的多個部門,希望從根本上厘清事實——運營商流量計費究竟是不是“糊塗賬”?

  每兆流量都有“明白賬”可查

  要搞清楚流量費是如何産生的,就得先搞明白運營商是如何計費的?記者經過多方調查後發現,運營商流量計費大致有三大環節,每個環節的可靠性最終決定了流量計費的準確性。

  第一個環節:流量話單的産生。用戶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發起上網需求,隨後運營商通過基站、交換機、骨幹網路等為用戶提供服務,同時記錄下用戶的上網行為,並形成流量話單。

  那麼,流量話單的準確性誰來保障?該環節工作的通信設備,主要來自華為、 愛立信 、中興等設備廠商,這些廠商産品在投入市場之前,必須通過工信部的官方入網檢測。所以通信主管部門和通信設備製造商兩方面負責為此環節的可靠性背書。

  中國電信 集團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曾説過,“電信級”的典型標誌是50ms的保護時間和99.999%的可用性,這也代表了國內三大運營商在通信設備端的極高標準,誤差率低於十萬分之一。

  第二個環節:流量計費。第一環節完成後,流量話單産生,由運營商的IT系統對應進行統計計算,直到生成最終用戶帳單中看到的那些數字。據運營商IT部門介紹,該流程幾乎沒有誤差,準確性極高。而且,運營商還會定期對自身流量計費進行稽查,如某用戶流量突然暴增等,IT部門都會核實這些流量産生的準確性。

  另外,工信部也會對上述兩個環節進行稽查,保證流量計費的準確。

  第三個環節:用戶上網流量軌跡記錄。運營商在流量計費時,同時還進行了用戶上網流量軌跡的記錄,該記錄徹底保證了通信用戶流量消費的有據可查、有據可依。例如,在哪個地方上網,連接的是哪個基站、上了某個網站、跑了多少流量,全部清晰記錄,可以説,“每兆流量都有明白賬”。

  就像過去電話費疑問可以查“電話詳單”一樣,如今用戶也可以查詢到“流量詳單”。在充分保護和尊重消費者隱私的情況下,運營商可向流量爭議用戶出示“流量詳單”。

  以上三個環節,從計費安全性、準確性和售後服務上徹底為流量計費問題加上了“三保險”。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多跑了流量,可以向運營商要求核查。如果我們要為運營商流量計費的準確性加上一個數量級定義,那麼可以説誤差率是百萬分之一級別的。

  解讀新聞事件

  “偷跑流量”背後的真相

  為了進一步搞清流量是如何“偷跑”,我們來分析幾樁近期發生的“偷跑流量”事件,看看誰才是罪魁禍首?

  事件一:人在國外,流量偷著跑?

  網友“我是馬甲馬老師”在 微網志 稱,10月9日-20日其人在國外,且取下中國移動的SIM卡並未使用,仍“被消費”了數百MB流量。消息一齣,立刻成為輿論熱點,這被當作運營商“偷流量”的證據被傳播得沸沸颺颺。

  但隨後經過證實,所謂流量偷跑其實是“烏龍”事件。該用戶使用的第三方流量統計軟體(360手機衛士),記錄的是在其手機上被消耗的全部流量,包括由國內和國外手機卡所産生的兩個部分。該用戶也隨即對運營商表示道歉。

  中國移動表示,該用戶在境外使用國內手機卡産生的流量共計22.09MB,不存在“被偷跑”的説法,中國移動也並未多扣費用。

  事件緣由:用戶將第三方軟體統計的流量消耗全部算在國內運營商頭上。

  事件二:23G流量事件又是“烏龍”

  11月1日,佛山電信用戶龍女士反映其手機在3小時産生23GB超量流量,這一事件再次點燃了用戶的質疑浪潮。佛山電信查明原因後回應稱,23GB流量産生係用戶手機感染病毒,其中一款高清兒童視聽應用程式反覆訪問並重復下載文件。

  經調查,龍女士的手機在11月1日12:49-16:59期間,確實産生了23GB上網流量。而在事件曝光後的11月8日,龍女士的手機再次出現異常,在上午10:48-11:29期間,又産生了12GB流量。兩次流量均為在同一網站重復下載文件所致。龍女士確認了流量的確為其手機應用軟體所消耗。佛山電信方面表示,因惡意軟體造成流量異常,非龍女士主觀造成,因此無需龍女士承擔異常費用。

  事件緣由:用戶手機中被安裝了病毒App應用。

  事件三:“你車上是不是有一個iPad?”

  上海的劉利(化名)十一長假在外旅遊,手機沒有開機。10月8日,他開機後不久就收到了流量超額的提示短信,資訊顯示流量消耗超過4個G。

  看似這又是一件蹊蹺的偷跑流量事件,但在查明該用戶的流量使用情況後,當地運營商工作人員與劉利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工作人員問:“你車上是不是有一個iPad?”劉利有些驚訝:“沒錯,你怎麼知道?”

  “你的手機是不是開著熱點給iPad用?”“是啊!”

  至此真相大白,原來劉利10月8日曾使用iPad在辦公Wi-Fi環境下從 優酷馬鈴薯 下載電影,而在離開辦公室後,劉利開車回家,iPad繼續利用已打開熱點的手機在行車過程中下載視頻,結果在短短半個小時內就産生了4GB流量。

  弄明白了緣由,劉利恍然大悟,這事兒真不能怪運營商!

  事件緣由:用戶在Wi-Fi、4G使用環境轉換時,出現了操作問題。

  一場大眾集體錯覺?不,是流量時代來了!

  真的越跑越快了

  誰説不是呢!根據工信部公佈的2015年9月份我國通信業經濟運作情況,9月份每人平均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突破350.5MB,同比增長88.0%。在手機上網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手機上網流量前9個月累計達到25.0億GB,連續9個月翻倍增長。

  流量消費整體暴發性增長,平攤到每個用戶頭上,流量使用自然是在增長。所以説,最近一段時間老百姓覺得流量跑得快了,是真快,並不表示用戶的感知出現了很大偏差。

  網速太快,用戶還不適應

  4G網路覆蓋越來越好,人們可以隨處使用高速的4G行動通訊網路。同時,隨著載波聚合技術的應用,更加快速的4G+網路也已經面市,理論下載速率可達300Mbps,甚至更高。這意味著,如果用戶使用不當,短時間內會消耗巨大流量,而在過去3G時代,消耗完同樣的流量恐怕需要一整晚或者數天時間。從目前發生的一些案例來看,用戶常在幾十分鐘內就消耗了幾個GB大流量,這在3G時代是無法想像的。

  流量消費無處不在

  現代是移動消費和網路社交無處不在的社會,人們離不開手機和網路,很多手機應用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會産生上網流量。比如,天氣預報程式定期自動更新天氣數據;手機殺毒軟體自動進行病毒庫的下載;軟體定期檢查版本、升級或下載補丁軟體;免費遊戲帶有的廣告條或廣告彈窗內容的更新等,都會消耗流量。

  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出門用打車軟體,用支付寶、微信隨時隨地付款,這樣的支付都要連接網路,流量消耗在不經意間就發生了。社交的流量越來越多,就如同我們十幾年前打電話煲電話粥,連支付寶都上線了社交功能,微信及衍生應用、導航軟體等更是流量大戶。

  同時,來自病毒的危害不容小覷,如果手機中了病毒或木馬,也會導致流量大肆消耗。

  記者手記

  運營商要擺脫“竇娥冤”

  雖然事實證明運營商的流量計費系統經得起考驗,但如果運營商想在此起彼伏的批評浪潮中擺脫“竇娥冤”,還要靠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

  首先,幾次流量事件中,運營商的應對都顯得不夠及時和透明,試想如果用戶投訴後,運營商第一時間查明該用戶流量使用細節,並對用戶進行告知,相信用戶並不會無理取鬧,一味要求無理賠償。

  同時,運營商在全面開工4G網路時,也應做好對用戶的教育工作。4G時代用戶一個小小的誤操作,多點擊幾下手機螢幕或許就可能産生高額流量消耗。運營商應該在辦理4G套餐、銷售4G終端的同時,對用戶予以流量使用方面的提醒和必要的指導。

  再次,如果用戶真正因為誤操作造成了天價流量,運營商面對用戶有理或無理的要求該如何應對,這從運營商內部的操作規範和法律依據方面都要做好儲備。4G時代,消費者的流量費糾紛有逐漸增長的趨勢。

  最後,凡遇上用戶天價流量事件,運營商切不可先忙著撇清自身關係,證明自己的“清白”,而是應該主動幫助用戶找原因,糾正用戶的流量使用誤區。切記,運營商和用戶是一個有機共同體,如果此時把自己置身對立面,那麼從一開始就降低了用戶對運營商的信任。

  未來,運營商要拿出“幫著用戶省流量”的態度做服務,也許,這才是流量經營的更高境界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