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機構造假為何出現監管真空
- 發佈時間:2015-11-14 01:30:3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與BMC(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負責人的當面溝通和往來信件中,他們對我們最大的意見是:有第三方勢力操縱了稿件的評審。”參與國際期刊撤稿事件調研的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委會委員王乃彥院士日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BMC今年3月撤銷旗下12種期刊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撤稿的12種期刊,都要求投稿人在投稿時自己提供1—3名同行評審人的聯繫方式,供編輯聯繫評審稿件。但BMC通過調查發現一些評審人名字是真實的,但郵箱是假的,來自該郵箱的評審報告也是虛假的。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些造假並非作者個人完成,而是出自已形成完整産業鏈的論文代寫、代投機構。
中國科協對撤稿涉及到的31位作者進行了一對一的調研,發現有5家第三方機構與15位被撤稿作者合作。這五家機構是:上海豐核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濟南豐核醫藥技術有限公司、上海翊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艾斯泰微(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魔識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11月13日,記者在網上搜索上海豐核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網站,能看到“課題整體外包‘一站式’解決”等廣告,但並未找到與論文代投相關的業務。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事發後,上海豐核更新了網站。”幾家涉事公司似乎未受到撤稿事件的影響,依然正常運營。
其實,能夠提供SCI論文代投甚至代寫的公司並不少見,似乎也不是什麼秘密。記者找到一家名為“上海譽津生物信息有限公司”的網站,其明確提供“SCI論文特殊定制一條龍服務”,而且特別説明“服務流程全透明,安全保密有保障”。另一家“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稱自己為“專業SCI論文服務品牌”,“致力於為醫學科研、臨床醫學和生物科研工作者提供SCI論文翻譯、修改、潤色、寫作服務,並協助作者進行SCI論文發表”。一位被撤稿作者告訴中國科協的工作人員,這些第三方機構的代寫人員非常專業,其中不乏海歸的專業人士。
中國科協在北京、上海、濟南、煙臺、南京、蘇州等地近兩個月對被撤稿作者的走訪調研也證實了BMC的判斷。參與調研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説,接受調研的31位作者中,29位承認委託了第三方代投論文,2位未承認。其中23篇為完全委託(論文交給第三方後不再過問),6篇為部分委託(作者與第三方會進行實時溝通)。20位作者承認支付第三方4000—36000元人民幣不等的費用,9位表示未付費。
“其實國外有非常規範的第三方機構,為英語非母語的作者提供語言潤色,或建議你可以投哪幾家雜誌,但僅此而已,絕不會越過紅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本人就請兩家美國的第三方機構為論文做過語言潤色。“這在國際上是通行的做法,德國、日本的學者也會這樣做。但完全代寫、代投、甚至編造審稿人,性質就完全變了。”
王乃彥説,目前對這些第三方機構沒有任何辦法管理。他隨中國科協去國家工商總局調研,得到答覆:只管理企業的註冊,不法經營歸公安部門管理。中國科協又與國家網路資訊管理辦公室聯繫,得到答覆:提供確切的網路資訊違法依據,可以將網站關閉。但取證並不容易,而且目前國內並沒有法律規定這種論文代投、代寫是違法的。
“其實把論文交給這些不規範的第三方機構代投,對作者來説也有很大的危害,智慧財産權無法保障,通過造假發稿被發現後學術聲譽掃地,學術生涯可能就此終結。這些應該讓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了解。”王乃彥説。(科技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