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會貧富分化愈發嚴重 美國中産階級很焦慮

  • 發佈時間:2015-11-12 07:35: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産階級是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是所謂“美國夢”的實踐者。然而,由於經濟增長乏力,越來越多中産階級抱怨難以維持原有生活水準,美國社會的貧富分化也愈發嚴重。

  【中産再定義】

  斯蒂芬·拉文最近在辛辛那提找到一份新工作。雖説只是開卡車,但掙得比原來當工人多,還享有醫療保險和帶薪假期等待遇。拉文全家因此進入“經濟快車道”。

  傑西卡·比爾德是舊金山一所大學的英語語言文學副教授。她熱愛這份工作,卻擔心學校下學期不給自己排課。如果那樣,她即沒有收入也買不起醫療保險。而且,她現在掙得還沒15年前多。

  馬利蘭州年輕大學生霍普·哈利相信,經濟會好起來,自己會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她知道:“如果沒上過大學,生活好不到哪兒去。”她謹慎地選修了醫療相關專業,兼職前臺接待掙學費。

  這3個美國人的求職故事,折射出美國社會階層的變遷,仍有人渴望晉身中産階級,一旦身在其中又擔心朝不保夕。

  在美國文化中,中産階級原本是個閃閃發光的詞彙,等同於富裕、體面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中産階級成為勤奮工作的代名詞,暗示著賺大錢、出人頭地的遠大前程。如今在美國,中産階級變了味,更容易讓人聯想起無望的掙扎,與富裕、舒適的生活無緣。

  衡量標準卻從來沒有改變:大房子、好車和良好教育,從衣著到娛樂享有眾多消費選擇。如今,擁有智慧手機和大螢幕電視的美國人並非少數。究竟是什麼讓人覺得難以維持原來的中産生活了?

  馬利蘭州小鎮弗雷德里克居民莫裏斯·埃文斯認為,物價漲得厲害是原因。“錢不值錢了,”埃文斯説。他上世紀80年代在哥倫比亞特區萬豪酒店工作,年收入3.5萬美元。當時物價是1美元就能點一份牛排,手頭寬裕。“現在人們掙的錢也不過如此”,物價卻一漲再漲。

  階層變化也體現在人口構成上。在1970年,四成美國家庭的構成是夫妻雙方和至少一個未滿18歲的孩子。到了2012年,這种家庭佔比滑落至兩成,越來越多單親家庭出現。

  就業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打卡上班的人收入寬裕,生活富足。如今,機器自動化導致大批工人和寫字樓白領失業,學歷成為用人單位看重的因素。鐵飯碗一去不復返。以自由撰稿人、合同工和獨立工作者為代表的“零工經濟”雖然難以提供就業安全,但正顯示出更加靈活、自由和富有創造性的特點。

  實際上,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家斯蒂芬·羅斯的分析,從飲食、住房到教育,美國人的生活水準非但沒有退步反而提高了。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自從80年代以來,美國家庭平均收入增長9%。

  也有反對者稱,美國家庭收入增長是因為更多婦女加入職場,全家有兩個人在工作。關於通貨膨脹的抱怨不絕於耳。“自認中産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大學學費可是跑贏了通脹,”研究不同階層收入的社會學家萊恩·肯沃西説。

  即使如此,肯沃西也指出,美國人的平均生活水準確實有所提高。一個簡單的標準足以説明問題。1960年,美國人三分之二的收入用於購買食品、衣服和房屋。到了2013年,只有不到五成收入用於同類消費。在1978年至2007年期間,美國每人平均壽命也延長7年至78歲。

  【“啞鈴型”社會】

  生活水準明明提高了,人們為什麼感覺所謂的中産生活方式難以維繫?問題的關鍵在於,中産階級急劇萎縮,導致美國社會階層呈“啞鈴”狀分佈:兩頭是為數眾多的中上收入和低收入階層,居中的中産階級佔總人口比例越來越低。

  這是美國經濟轉型所致。隨著80年代重工業産業日漸凋零,美國技術工人大批下崗,原來的重工業城市失業高企、一片蕭條,形成所謂的“鐵銹地帶”。

  技術進步和全球化浪潮進一步重塑美國社會構成。機器應用和外包服務導致大批白領職員失業,只有難以被機器取代的高技術職業和低技術含量的工種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

  在6.8萬人口的馬利蘭州小鎮弗德里克,這種變化尤為明顯。鎮上中等收入平均水準勉強高於全國水準,房屋所有率略則低於全國水準。鎮上的就業人群既包括西裝革履的律師,也有餐館服務員。要在這裡找一份中等收入的工作可不容易。原因在於,所謂“中等職業”對學歷的要求遠遠高於從前。

  “要想找工作得有文憑,”弗德里克社區大學在讀生凱莉·比利希邁耶説。她自己父親連張高中文憑都沒有,但能靠編寫電腦程式和當保安謀生。而她和同齡人從入讀大學選擇專業開始就得深思熟慮,規劃未來的職業安排。

  “因為有就業前景,我們的課程才招到學生,”學校行政人員傑裏·博弈德説。學校網站為此專門開闢網頁,向學生介紹市場需求職位及其薪酬。

  如今在美國,學歷幾乎成了劃分社會階層的新標誌。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在2008年,曾就讀大學但未取得文憑的美國人近四分之一將自己歸類為“低收入或更低收入階層”。如今,同一比例翻番,達47%水準。

  然而,高學歷只是通往中産階級的門檻,並不是確保高收入和中産生活方式的“通票”。以舊金山副教授比爾德為例,身為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她如今在兩家大學教書收入微薄,還不如15年前當咖啡銷售經理掙得多。

  “我喜歡這份工作,只是工作條件太差了,”她説。儘管住的是廉租房,比爾德仍然要支付大筆房租,還要還學生貸款,而且不知道工作合同到期後校方是否還會續簽。

  職業前景不明,這是零工時代從業者的共同憂慮。如今,相當一部分美國勞動力處於“待命”狀態:合同工、自由職業者和零時工,聘用結果總是臨時通知。

  不用朝九晚五工作,人們或許享有更多閒暇,生活品質會有所提高,但僅限于雙親家庭。“對不少家庭而言,沒有兩份收入可是件大事。”身為單親母親,心理健康諮詢師米歇爾·茹科夫斯基-塞林對此深有體會。即使後來再婚,她和丈夫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也忙得不可開交,而且養育孩子似乎比以前費錢多了。

  她女兒茱莉亞喜歡體操,每年花在培訓和比賽上的費用將近6000美元。“我上學的時候,參加球隊活動可不要錢。”

  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美國養老和醫療等社會福利全面吃緊,進一步加重中産階級家庭負擔。“我只想要一點點就業安全感,希望能夠掌控人生,”比爾德説。

  只要還每週兩次在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書,比爾德就有醫療保險。去年夏天沒課的時候,她不得不靠失業保險過活。

  【認清現實】

  經濟增長,似乎是改善中産階級境遇的唯一解藥。然而,技術進步和全球化浪潮的步伐不可逆轉,美國中産階級唯有調整心態、認清現實,才能擺脫這種因時代變化引發的集體焦慮。

  隨著2016年大選臨近,中産階級境遇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不少專家認為,此時正是重塑美國中産階級的大好時機。哈佛大學商學院學者約瑟夫·富勒認為,技術學校和僱主應該加強聯繫,培養工人可持續謀職的技能,進入更高收入階層。

  專家呼籲,進一步發展教育和創新産業,創造更多中高收入的工作崗位,以改善兩極分化嚴重的社會構成。即使如此,隨著技術進步,朝九晚五的工薪族遲早要成為歷史。對於眾多求職者,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對於以前的工薪族而言,只要找到一份可靠的工作,朝九晚五打卡上班,就能指望公司照顧自己的生老病死。然而,俄亥俄州的勒內·萊蒙塞利認為,人們本來就該規劃安排好自己的人生。

  “我父母的職業安全感絕對比我強,”她説,兩人就職當地一家公用事業公司。在那個時代,“他們忠於公司,公司也忠於他們”。

  萊蒙塞利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她喜歡設計製作首飾,並在一家藝術氣息濃郁的網路商城出售。儘管起初收入不穩定,但她多年下來開發的多個系列産品銷售看好,如今生活安穩。

  心理健康師茹科夫斯基-塞林和丈夫特魯瓦在密歇根州南部開了自己的診所。他們認為,人們應該意識到時代變了,美國中産階級不可能永遠享有二戰後那種優越生活,那段時光“一閃而過,是不尋常的經歷”。特魯瓦説:“二戰後,嬰兒潮出現時,正是經濟高速增長時。”(袁原)(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美國中産階級感慨日子不好過,除了物價漲得快的因素,還緣于幾個方面的壓力:

  醫療保險:在奧巴馬政府極力推行下,購買醫療保險的美國人比例顯著增長。然而,由僱主繳納醫保費用的人數卻持續減少,加上購買處方藥時需支付的定額手續費增加,美國人家庭用於醫療的實際支出平均水準只增不減。

  緊急資金:美國家庭應對失業等緊急情況的可支配現金非常有限。皮尤研究中心分析指出,2013年大多數美國家庭可供緊急支配的現金不足他們的一個月的收入。

  家庭財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調查顯示,美國中等水準家庭擁有的財産(資産減去負債)不及20年前的水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