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風吹蘆蕩鳥飛回

  • 發佈時間:2015-11-10 07:02:4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蘆花千頃,百鳥徘徊。位於北京延慶的野鴨湖,如一顆明珠,鑲嵌于八達嶺長城腳下,與官廳水庫為伴。這裡棲息著大量的野鴨,是候鳥南北遷徙的轉机站,也是北京觀鳥的首選地。

  近幾年,隨著野鴨湖濕地保護區完善監測體系,提高管理效能,濕地保護和恢復建設效果顯著。11月6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水清草密的野鴨湖,隨同鳥類監測員一探葦蕩深處聞雀鳴的詩情畫意。

  野鴨湖的“移動觀測點”

  11月6日,野鴨湖濕地正迎來2015年北京入冬的第一場雪。漫天大雪中,保護區內銀裝素裹,積雪深及腳背,天地間一片蒼茫。走在石子路上,每一步都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小路兩旁身材細長的蘆葦被積雪壓彎了腰。

  身穿衝鋒衣、腳蹬高筒雨靴的方春,是野鴨湖最資深的鳥類監測員。望遠鏡、照相機,加上從不離手的鳥類圖譜,讓他成了野鴨湖裏的一個“移動觀測點”。記者緊跟他的腳步,不時撥開路旁蘆葦,側身而過。蘆葦分處,柳暗花明,就是一條條觀鳥小路。

  葦蕩深處,方春在池塘邊稍作觀察,模倣著鳥鳴呼喚他的“老朋友”。一隻體形碩大的鳥兒從距離記者不足10米的池塘中一掠而起,舒展纖長有力的翅膀,撲騰幾下,轉眼消失在蘆葦蕩的另一邊。“那是一隻大麻鳽。”只憑驚鴻一瞥,他就立刻作出了判斷。“仔細看,這邊、那邊都藏著鳥。”話音未落,遠處又是一片黑影飛過,振翅聲劈啪作響。“這是一群綠頭鴨,它們拍翅膀的頻率特別高。”

  方春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保護區內做鳥類監測,對野鴨湖濕地鳥的種類、數量一清二楚。野生鳥類機敏膽小,找它們靠的是經驗。“野生鳥類有自己的生活規律。天鵝、野鴨喜歡在湖上,鷺喜歡在水淺的地方。辨別鳥類,要看它的嘴、腿、羽毛的顏色,看飛行姿勢。現在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這湖裏藏著兩三萬隻野鴨哪。”

  在野鴨湖,分區域負責監測巡護的工作人員有15人。他們不僅要保護鳥類免於被驚擾、獵殺,還要監督附近居民不能割草、破壞植被。“附近村莊發現有生病的鳥,也給我們送來,補水增加營養然後放生。”方春説。

  “綠頭鴨4000多只,豆雁1400隻,琵嘴鴨雛鳥6隻……”每天下午3點半前,大家將觀測到的鳥類種類、數量、地點等資訊發給方春,經他匯總,上傳到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監測平臺。隨著監測管理的進一步細化,保護區建立了日常監測檔案。2009年7月,通過“野鴨湖360度全周放映及遠端監控系統”項目建設,園內80個實時監控點和4個信號轉机站,實現了監測資訊畫面的採集攝錄一體化、實時影像採集放映。

  在野鴨湖工作了十幾年,方春眼見這裡的蘆葦越長越高,濕地面積越來越大。他告訴記者,鳥類對環境最敏感。如果不是因為環境好,這幾年絕不會出現鳥兒年年都來、越來越多的情況。

  千畝濕地重現無垠蘆海

  秋冬交替時節的野鴨湖上清波盪漾,葦叢綻出朵朵蘆花,隨風而舞。蘆葦蕩懷抱著一塊塊淺灘,密密麻麻的草木一望無際,和遠處的喬木,遠方被大雪籠住身形的小海坨山連成一片。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總面積6873公頃的野鴨湖濕地,不但囊括了官廳水庫北京轄區環湖水域、灘塗、庫濱,更包括媯水河蔡家河下游的河流沼澤。北京地區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多、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濕地生態系統最穩定,幾個“之最”點明瞭野鴨湖濕地對首都生態安全的作用。

  從1997年成為北京首個濕地自然保護區,2000年升級為市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單位,2013年被授予全國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至今,野鴨湖濕地保護區走過了19個年頭。天然濕地規模的日益恢復,野生動植物種類的不斷增多,使這裡成為野生鳥類的天堂、天然的植物種子庫。

  野鴨湖湖區北側,是一片濕地恢復區。10年前,這裡是農田,水多的年景種水稻,水少時植玉米。因為缺少水和植被,秋冬季節空氣中瀰漫著沙塵。通過有計劃地實施恢復和保護工程,進行科學補水和少量的地形改造,補種蒲草蘆葦,千畝退化濕地如今已恢復了歷史上蘆海無垠的壯美景色。

  “濕地退化主要是因為缺水。”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孫勝利説,近幾年,他們根據各種鳥類對棲息地的不同要求,打造出適合它們棲息的水域。這片區域通過引水形成比較開闊的水面,成了白骨頂雞、蒼鷺的棲息繁育地。在附近棲息的草鷺,漸漸地把“家”搬到這裡。

  如今,通過有計劃地進行恢復和保護,保護區裏連片的蒲草、蘆葦已有2人多高。隨著保護管理能力不斷提升,香蒲、扁稈藨草等濕地植物優勢品種得到恢復,濕地重現多樣化帶狀分佈的植物群落,蜻蜓、蛙類、小型濕地鳥類等各種動物也多了起來。

  濕地生態環境好了,其涵養水源、凈化水質、防風固沙的生態功能明顯提升。孫勝利説,“流入濕地的Ⅳ類水,流出濕地時能達到Ⅲ類標準”。延慶縣環保局的霍高志説,野鴨湖的負氧離子、空氣濕度等多項監測數據近年來持續改善。

  從2005年到2015年,野鴨湖的鳥類種類從233種增加到了295種。2013年,在野鴨湖,北京地區首次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鶴。今年,在這裡連續觀測到紫翅椋鳥等多種北京地區少見的鳥類。10年來,累計修復濕地面積2萬畝,高等植物由357種增加到472種。

  濕地保護的科普課堂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野鴨湖濕地,每隔一兩百米就有一塊常見動植物的解説牌,提示該區域常見的鳥類。這樣的牌子有137塊。管理人員還設置了觀景臺,安裝了供遊客們集中休息的桌椅。登上24米高的觀景臺,通過架設在這裡的高倍望遠鏡,空中、葦塘中掠過的“小黑點”變成了清晰可辨、千姿百態的鳥類。

  這塊北京最大的濕地,正成為濕地保護的科普課堂。濕地是什麼、為什麼要保護、怎樣保護?不少中小學在這裡開展課外教育。“我們希望更多人在享受美的同時,也看到我們這些濕地人在為保護美付出努力。”在野鴨湖保護區管理處,劉雪梅是主管宣傳教育的副主任,她的工作是以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為最終目標。

  在野鴨湖,人們可以參觀華北地區首座濕地博物館,觀看360度環幕影院播放的《美麗的野鴨湖濕地》。訪客中心提供的圖片展覽、宣教材料、音像圖書、特色展品、沙盤模型展示,給公眾提供了多方面的濕地科普資訊。通過與首都師範大學的合作,這裡還建了濕地科研基地,配備了濕地科普教室、儀器室、小型實驗室、資料室等。

  2010年,延慶小豐營小學雛鷹野保站成立,並將野鴨湖作為實踐基地,連續5年在世界濕地日、野生動物保護日、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紀念日,在野鴨湖開展各種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了解、認識鳥類保護知識,並親自參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實踐。

  在保護濕地、恢復濕地的同時,野鴨湖濕地保護區還從人文、歷史、美學等多維角度挖掘濕地的生態旅遊價值,使之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打造具有野鴨湖特色的濕地利用模式,增強濕地保護的社會效益。累計吸收社區就業人口近百人,生態旅遊受益人口達到數千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