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朋友圈的“心願眾籌”你掏錢嗎?

  • 發佈時間:2015-11-08 09:07:0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社會學專家:這種熟人間的“道德綁架”會降低信任資本

  “想練字,求眾籌一支派克筆,是真愛的支援一下,1塊不嫌少,100塊錢不嫌多”、“想去東南亞,紅包換明信片哦,包多少錢大家看著辦”、“眾籌看場演唱會,現場視頻發給大家看”、“要過生日了,想給自己買個生日禮物,希望得到大家支援”。朋友圈裏,你收到過這樣由朋友發起的“眾籌帖”嗎?有人認為不差那幾塊錢,還能收到對方回饋的小禮物,“還蠻有意思”。也有人表示很反感,“救急不救窮,不願意為那些無厘頭的愛好買單”、“不好意思不給,但給了覺得是感情被消費”。

   眾籌一晚獲1700元

  周娟(化名)是北京某大學四年級在校生,近日她在朋友圈發佈了一條狀態,稱“6s發佈快一個月了,還沒攢夠手機錢,求朋友們紅包打賞,不然就去賣腎了”。與文字同時出現的還有一張表情委屈的配圖和一些哭泣的表情。

  第二天,用周娟的話來説“感到太意外了”,一晚上就收到將近1700元的微信紅包,“雖然大多數朋友給的是10塊以下,最多也就是50塊,但沒想到有那麼多人給。”於是,周娟打趣地在自己的“眾籌帖”下面説:“感謝大家幫我保護了腎。”

  朋友圈裏的“周娟”並不是個例。記者採訪中了解到,不少人都看到過自己朋友圈有人眾籌資金去旅行、看演唱會、買禮物。這些帖子多寫得滑稽俏皮,有意無意,但外加一句“考驗是不是真愛”、“真情求助”、“多少是點心意”的話,讓不少好友都打開微信紅包慷慨解囊。

  當然,這些眾籌發起者多數也不會讓朋友白白掏口袋,會以旅行明信片、異國小物件、一封信、甚至是演唱會視頻作為“回報”。在朋友圈發起“尤克裏裏”眾籌的小武説,如果眾籌成功會連續發佈一個星期演奏視頻感謝大家。他私底下表示,眾籌並非真的“差錢兒”,而是增加朋友間互動的一種形式,覺得“有意思”,“就像搶紅包似的,哪怕有時候就一兩毛錢,大家也耍得不可開交,不是錢多少的問題。”

   真心支援還是礙于面子

  對於朋友圈兒裏的個人眾籌,多數發起人都表示“效果不錯”,收到的紅包數很出乎意料,“哪怕有的只有一分錢,但覺得很好玩兒”。

  在一些個人發起的眾籌帖下面,不少朋友留言稱“有意思,必須支援”,“挺逗啊,我是真愛我給紅包”。王女士遇到自己的朋友眾籌想騎行青海湖,毫不猶豫包了20塊錢紅包,“無所謂,都是好朋友,給二十塊錢支援一下”。

  但也有人對此舉表示很反感,和周娟同是大學生的劉希認為,“這是在消費大家的友情,幾塊錢確實沒什麼,給就給了。”另外他還表示,發紅包多是看到別的共同好友留言支援,不好意思冷眼旁觀,“礙于面子”總得意思一下。

  另外也有人表示,看到有朋友發類似的“心願眾籌”,就當沒看見,“哪怕是群發的,我收到了也不理會。挺沒勁的,怎麼會有人想讓別人為他的興趣愛好買單呢?又不是真的遇到困難。”

  為需求買單偏離眾籌意義

  有社會學專家認為,朋友圈屬於私人社交平臺,朋友之間開玩笑無可厚非。但變相的心願眾籌如果是“喚起大家的同情,一起出錢為自己的需求買單”,就偏離了眾籌本身的意義,有些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與乞討無異。而且這種行為發生在“熟人”中,有些人礙於人情、面子而不得不給予支援,這種熟人間的“道德綁架”會降低信任資本、削弱社會的橫向紐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