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驅動經濟轉型跨越

  • 發佈時間:2015-11-05 09:29:4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我國創新大潮澎湃激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全面開啟,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釋放充沛活力

  創新,國家與時代進步之魂。

  “十二五”時期,是創新擺上我國國家發展全局的時期,是創新上升到經濟社會核心位置的時期。近五年來,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我國創新大潮澎湃激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全面開啟,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釋放充沛活力。

  創新唱響中國主旋律

  10月,北京秋高氣爽,一場名為“創業創新——匯聚發展新動能”活動正在中關村內舉辦。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見證著我國創新的腳步。2010年中關村內企業總收入1.59萬億元,經過近五年的快速發展,企業數量不斷壯大,僅2015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已經超過1.5萬億元。

  如今,近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百萬從業人員在中關村共繪創新藍圖,這裡已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一環。

  “十二五”時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加速,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也進入關鍵期,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舉足輕重,我國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尤其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後,我國科技進步持續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這是一串串顯示創新實力壯大的數字——

  近些年,我國科技創新投入進一步加大,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1.3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比2010年提高84.3%,其中企業支出佔76%以上;

  多策並舉之下,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産出規模擴大,201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8577億元,比2010年增長119.5%;高技術産業主營收入達13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55.8%;

  制約我國科技創新水準的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得到強化,科技人員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科技人員創新活力不斷釋放。

  這是一項項折射創新成果多點開花的突破——

  通過技術攻關,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片畝均産量超過1000公斤,農業創新效果顯著;

  高鐵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時速380公里,達世界先進水準,走出國門步伐加快,帶動相關技術持續發展;

  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社交平臺等不斷推陳出新,快速發展,帶動萌生一系列新業態的形成。

  這是一份份展示我國創新升級的成績單——通過對傳統中醫藥的借鑒與創新,中國中醫科學院的藥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天河電腦運算速度與能效均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探月工程、衛星應用、智慧電網3D列印、智慧機器人、先進生物製造等領域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

  可以説,“十二五”時期,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我國走向全面創新,開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創新作為生存發展的核心要旨,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投身於創新大潮,新技術、新模式、新産業不斷催生,創新氛圍越來越濃厚,正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唱響的主旋律。

  千方百計促創新

  一家鐳射行業的創新企業,如今正致力於為更多企業提供創新方案。

  坐落在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華工科技産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提供智慧工廠、商品防偽、物聯網等環節的鐳射産品與服務,幫助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知名企業革新了技術。

  “企業創新離不開政府提供的大環境,近三年公司享受15%企業所得稅稅率、研發費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8000萬元,這讓我們創新可以輕裝上陣。”華工科技公司副總裁劉含樹説。

  企業是創新的“主角”。“十二五”時期,我國重點引導和支援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資源對企業的支援力度,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促進技術進步的稅收激勵政策,千方百計為企業“搭臺”,讓企業“唱戲”。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我國力促構建推動創新的體制機制。近五年,我國修訂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頒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整合,不斷通過改革加強中央財政對科研項目、科技專項基金的管理等。

  創新需要精心呵護,創新成果需要有效保護。

  “十二五”時期,我國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2014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9件,比2010年增加2.8件;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92.8萬件,增長12.5%,連續4年居世界首位。

  對極具創新潛力與活力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我國近些年密集出臺一系列財政、稅收、貸款等方面的扶持優惠政策,並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技術,降低中小企業的創新門檻,一些中小企業依靠自身力量抓住機遇進行産品創新,成功做大、做強。

  與此同時,通過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改革等,我國把各項相關改革的頂層設計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考慮、統籌實施,真正讓改革紅利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效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説,“十二五”時期,我國從社會各環節為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通過制度創新,更多利用市場的力量來推動創新創業。

  創新驅動經濟轉型跨越

  創新不竭,動力不止。涌動的創新大潮,讓創新經濟的內核不斷壯大,創新驅動也日漸彰顯,持續釋放充沛活力。

  以上海為例: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7%,其中第二産業增長1.9%,第三産業增長10.2%。雖然第二産業增長低於第三産業,但其中以創新為特徵的先進製造業,也就是積體電路、飛機製造、機器人等製造業增長卻高出整個第三産業的增長,對經濟的貢獻在加大。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壓力加大,而創新則猶如一個火種,將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點燃,激發出內生動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200.1萬戶,增長19.4%,註冊資本12萬億元,增長43%。全國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11萬戶,全社會激發出的創新創業力量形成了磅薄之勢。

  創業創新帶來了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的改變。以國家高新區的建設為例,全國129家,園區生産總值佔全國GDP的11%。全國40%的高新技術企業、45%的技術合同成交額、1/4的全國發明專利授權産生於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去年新增註冊企業超過8萬家,新吸納大學畢業生超過50萬人。

  可以説,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援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我國經濟的“新引擎”已經加速發力,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品質,效益不斷提升。

  近五年,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從農業科技對農業的大力推動來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4年的56%,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由2010年的52.3%增至2014年的61%。

  傳統製造業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之下,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在“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的新戰略、新動力下,中國“智造”正在崛起,創新、創意産品遍地開花,邁向新型製造文明。

  創新,企業的成功之源,國家的發展之根,民族的振興之要。

  展望“十三五”,創新驅動必將成為一條更加鮮明的主線,推動中國經濟更加穩健成熟地向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