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一帶一路”, 蘇臺攜手同行
- 發佈時間:2015-11-04 07:32:21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昨天在南京開幕。兩岸企業領袖、工商團體負責人、財經學者共話經貿合作、産業融合,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整合兩岸優勢,攜手開拓國際市場,成為與會嘉賓聚焦的一大熱點。
從商業競爭邁向産業融合
面對兩岸經濟發展都面臨嚴峻挑戰的新形勢,本屆峰會倡導通過創新思維,探索兩岸企業合作新方向、新模式,突破瓶頸制約。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攜手開拓第三方市場,成為共同關注的重要命題。從峰會專題演講,到七個産業合作推進小組舉行的專題論壇,“一帶一路”都是備受關注的核心議題。無論是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司長田錦塵從宏觀層面描繪“一帶一路”帶來的新機遇,還是宏觀經濟交流小組鎖定“一帶一路”建設議題,以及金融産業合作小組探討“一帶一路”與金融合作,大家視野思路都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上。
“‘十三五規劃’即將啟動和‘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將為大陸經濟注入新的活水,為兩岸企業帶來更多合作商機。”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説,面對經濟大環境快速改變,兩岸企業合作必須超越傳統的形態,納入更多創新的元素,引導雙方從市場競爭邁向産業相互融合。“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行動計劃,兩大經濟戰略計劃一內一外,可為兩岸企業創造很多商機及合作機會。他建議先由“兩岸企業家峰會”平臺切入,配合“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行動計劃等推動,共同研究以5年為期兩岸企業合作核心計劃,打造路徑圖,讓兩岸企業合作在共同目標和願景下,循序漸進推展。
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主席王國安判斷,在台灣製造業動力逐步弱化的當下,“一帶一路”將會給有著紮實基礎的台灣製造業注入新能量。
從共建境外産業園切入
紅豆集團主導建設的柬埔寨西港特區,已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投資境外産業園的樣板。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説,在兩岸企業都面臨新挑戰的形勢下,唯一齣路就是創新,通過聯手開展技術産品、商業模式和品牌三個領域的創新,整合並放大各自優勢。下一步,西港特區將借鑒運用台灣的人才培訓模式,為園區提供增值服務。同時加大對臺企業招商力度,加快境外園區的建設和發展。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説,建立境外産業園,是兩地整合資源、聯手拓展“一帶一路”商機的有效途徑。具體操作上,可以採取大陸企業領頭、台灣企業參與的方式。在他看來,台灣方面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第一步,應該是以適當名義加入亞洲投資開發銀行。
“一帶一路”對兩岸金融行業而言商機何在?台灣中國信託金控副董事長薛香川認為,未來十年,沿線國家貿易額將由目前約1兆美元至少擴大到2.5兆美元。台資銀行已有完整的海外平臺,可以提供跨境貿易服務。“台灣對貿易金融業務有豐富經驗。”他説,“一帶一路”將更強化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包括境外人民幣貸款、人民幣債券,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等,都是未來金融商機所在。台灣有潛力發展成為第二大境外人民幣市場,在人民幣國際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去幾年台灣許多企業也積極向外擴展,台灣金融業因此積累了不少協助産業輸出的經驗,可以幫助兩地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做好匯率風險的控管。
臺企同等享受相關專項基金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要重點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動、貿易暢通、資金流通、行業資訊相通開展工作。”田錦塵認為,江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進行了積極探索,將來還可以進一步尋找新的合作機遇。台灣外向型經濟起步早,對外合作水準高,不少企業具有豐富的海外投資和産業轉型經驗。兩岸應進一步加強産業投資合作,既實現優勢互補,也實現強強聯合,既開拓兩岸市場,也聯合開拓第三方市場,帶動兩岸優勢技術、管理升級,提升兩岸競爭力。我們將積極支援兩岸企業家加強多方協調、探索創新合作,努力爭取有一些標誌性的、能夠代表兩岸企業水準的重大項目儘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些台灣代表表示,台灣企業習慣於“産業園經濟”,雖在大陸投資發展20多年,但並沒有真正融入,因此對“一帶一路”也不很熟悉。王國安説,兩地企業攜手合作缺的不是橋梁,而是平臺。作為政府要創造更多機會、搭建更多平臺加強企業簡單溝通、互動。大陸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台資企業的“一帶一路”宣傳介紹。
台灣世新大學教授薛琦表示,兩岸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應立足産業環節的分工互補。
作為臺商投資最集中的地區,我省已對攜手臺企拓展“一帶一路”新空間作出部署。將臺企納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總體佈局,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支援台資優勢産能、裝備製造和技術標準“走出去”。台資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同等享受省裏設立的相關專項基金。
本報記者 邵生余 吳 瓊
本報通訊員 何 榮
鏈 接 >>>
兩岸中小企業創新園 落戶南京
本報訊 3日,兩岸企業家峰會的重要成果——南京兩岸中小企業創新園在麒麟科創園落成。園區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通過與台灣資策會、南港軟體園及相關高校院所、企業合作,建設兩岸智慧産業商機媒介平臺、眾創空間等創業平臺。
該創新園為全國首批12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之一,計劃到2020年,完成輔導培育企業或團隊200家。 (曹秋雯 顧巍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