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當“網際網路+”遇上醫療 醫生到府更像是場行銷鬧劇

  • 發佈時間:2015-11-03 14:27:5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腹脹隱痛到底是腸胃還是肝膽脾病?”“開水燙傷,起水皰後會留疤嗎?”……身體不適去醫院?或許您可以先問問手機,這不是玩笑。借著“網際網路+”的春風,五花八門的移動醫療APP日益走紅,各大醫院的專家醫生似乎觸手可及,足不出戶,甚至還能“滴滴一下,醫生到府”。然而,花哨的形式過後,似乎依然無法擺脫違規風險與現實困境。

  “不診斷,不開藥,輕問診能解決多大問題”

  晚上八九點鐘,在醫院忙碌了一天的肛腸科主任醫師王晏美總要打開好大夫線上網站,翻看各地患者最新發來的諮詢帖。自從2008年3月在這裡開通個人網站,他所幫助過的患者已經超過7900人,訪問量累計達到723萬。

  “網上資訊魚龍混雜,患者很容易被誤導,我覺得有必要借助一些平臺引導他們科學就醫。”作為中日友好醫院的專家,他每天收到的問題多達數十條。“平時工作很忙,回到家看著電腦眼睛都快睜不開了,要想每條都認真回,實在不太現實,只能像門診一樣,採取限量的辦法。即便這樣,也要花上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小時的時間。”

  7年多來,王晏美也在經歷著網上諮詢的點滴變化。“過去只能是文字描述,現在又開通了電話,遇到病情複雜的,在電話裏可以説得更清楚。”儘管諮詢者需要為15分鐘的通話支付200元的費用,但還是有不少人選擇這樣的方式。王晏美明白,這些諮詢終究無法完全替代傳統診療。“我們在這些平臺上只能提供‘輕問診’,跟在醫院裏的門診不能等同。”

  此前,國家衛計委曾明確表態,網際網路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諮詢。而像好大夫線上等平臺也始終對這條政策“高壓線”格外敏感。在醫生每次回復的內容下方,都會自動附上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但這也讓王晏美很矛盾,“如果嚴格按照這樣的規定,平臺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會相當有限。有時候患者可能就是一些小問題,我過去也曾經推薦過常用的外用藥,或者開個中藥方子,現在都不行了。”

  礙于種種限制,如今在他的回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答案莫過於“來門診看看”,而處理隨之而來的加號申請,則成了他的一項日常工作。

  早些年,阜外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也曾嘗試在一些平臺上回答患者的諮詢,但他很快意識到,這樣的“輕問診”對於通常情況複雜的心臟疾病患者來説著實有些雞肋。“網際網路固然能夠給患者提供方便,但前提應當是安全。醫學向來講究嚴謹,醫療也是很‘重’的事,而‘輕問診’的‘輕’就註定了它很難解決實質問題。更何況,如果既不能給出明確診斷,又不能提供用藥方案,輕問診到底能給患者解決多大問題?”

  北京某三甲醫院的泌尿外科醫生趙強(化名)有著同樣的看法,儘管每次門診總會遇到三五個人到府推銷移動醫療,但他始終並不熱衷於此。“當面看病都未必能準確診斷,網上諮詢就更是增加了誤判的風險。在不查體、不掌握全面資訊的情況下,一旦給患者作出錯誤指導,延誤病情,甚至造成加重,後果不堪設想。”

  “當掛號變成了叫車,有多少醫療資源浪費在路上”

  在“網際網路+”的大潮下,醫療領域的新花樣層出不窮。10月18、19日,阿裏健康、名醫主刀、滴滴出行三方合作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推出“滴滴醫生”。

  打開滴滴出行APP,用戶可以通過“叫醫生”選項,向服務範圍內的醫生發出呼叫請求,醫生電話溝通了解用戶的基本資訊,確認需要到府服務後,會在第一時間搭乘帶有“滴滴醫生”車貼的滴滴專車到府服務。滴滴出行公關部蔡婧嫣曾對媒體表示,他們做的就是用叫車替代了掛號,“可以理解為20多個掛號放在了移動的車裏,掛號的方式變成了叫車。”

  在為期兩天的活動時間裏,滴滴出行APP共收到超過2000人次的預約訂單,而實際提供的到府服務只有40余次。

  儘管活動很快結束,但這場嘗試還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對於飽受預約掛號難、候診時間長等“看病難”困擾的患者,以及懷孕、高齡等行動不便者來説,似乎提供了一種值得期待的選擇。

  而在孫宏濤等醫生看來,聲勢浩大的醫生到府活動更像是一場行銷鬧劇。“未來借助網際網路,對患者的需求和醫生的供給進行匹配肯定是合理的,但貿然讓醫生到府顯然還存在很多法律風險。根據我國目前的規定,醫師經註冊後,應當是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註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範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而患者家中顯然並不符合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醫生到府,也只能做諮詢,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治療。另外,這種呼叫不像120或999一樣具有強制性,一旦醫生選擇不到府,而患者出現危險,責任又該如何界定鑾遙在當前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到府醫生將大量的寶貴時間花在路上,卻又不能像正常門診一樣有效解決問題,顯然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反過來加劇‘看病難’。”

  王晏美也表示,以北京目前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狀態來説,接到呼叫就到府並不現實,“最核心的資源是醫生,但醫生並沒有得到真正鬆綁,即使醫療市場活躍起來,提供充分的就醫需求,也還是沒辦法滿足。”

  “政策已經放開,但醫院仍有設卡的機會”

  事實上,孫宏濤同樣有過“滴滴醫生”的設想,但他堅信,“滴滴”之後,醫生終究要在有資質的醫療場所進行診斷和治療。

  “現在公立醫院其實存在著嚴重的人才浪費,由於病床、手術室等硬體條件有限,往往很難充分發揮出他們的能力,發展也受到限制,而大量患者又因為扎堆少數幾家大醫院,造成人滿為患,很難及時得到治療。”

  今年3月,孫宏濤和朋友聯合發起成立了“體制內醫生集團”——大家醫聯,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搭建平臺,聚集更多的公立醫院優質醫生,與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合作,讓患者根據需要預約專家。目前,大家醫聯已經有超過200名醫生加入,在北京也有兩家診所落地,總共開出17個專業。從外界看來,這個新興平臺已經初具規模,但孫宏濤坦言,這段時間放慢了速度,因為過程比想像中更艱難。

  “上海多點執業沒有放開,就只能以會診形式開展,就算像北京這樣政策上已經放開多點執業的,實際辦理過程中也遇到不少麻煩。雖説不需要再經醫院同意,但醫生要想辦多點執業手續,必須提供所在醫院醫務處蓋章的年度考核,但很多公立醫院的醫生根本沒有這些東西,蓋不了章就要醫院出證明,醫院就仍有設卡的機會。”孫宏濤發現,體制內醫生仍然遠未實現理想中的“自由”,而這直接導致了排班的困難。在醫生基數不夠大的情況下,要想保證每個專業組都有醫生出診成為新的挑戰。“歸根結底,只有等醫生真正擺脫體制的束縛,網際網路醫療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否則,再多的嘗試都將是徒勞。”

  圍觀

  “直接去醫院更省事”

  @李小蘇1990:在網上諮詢醫生不靠譜,又看不到病患又做不了檢查,如果診斷不準確,影響患者的情緒,要不就是作出可能性分析後來一句:像你這種情況最好還是到正規醫院做檢查以排除……綜上,直接去醫院更省事。

  @黃漫88:發現很多人去醫院看病時不相信醫生,但是喜歡在網上諮詢醫生並信以為真……是因為不收掛號費嗎?

  @一起到白頭LG:我沒事在網上諮詢了一家腎病醫院的醫生,最後她説要給我打電話聯繫,因為我想試試他們到底像不像廣告上説的那麼好,就同意了,今天打電話我試探著聊了會兒,最後我非常堅定他們是騙人的,有哪個正規大醫院的專家、教授會那麼清閒,給不認識的人打電話談,要去他們的醫院看病,這跟醫托有什麼區別。

  @方醫生樂園:家長諮詢:2歲寶寶昨晚突然高燒,近40度,用了美林。今天還是有點熱,其他症狀沒有什麼。精神還可以,吃飯也可以。需要家長做些什麼啊?答:發熱是寶寶急症,在網上諮詢不能解決問題,需要醫生直接診查;網上只適合對養育問題的諮詢。(宗媛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