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加力對外開放 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 發佈時間:2015-11-02 12:32:41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優玲 于佳欣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處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深度調整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轉型升級壓力加大。面對複雜嚴峻形勢,“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對外開放再上新臺階,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

  “轉型不是嘴上説説,是浴火重生。”中船澄西船舶(廣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殷學明深有體會。面對近年外部需求和國內成本的變化,公司謀劃轉型,從修理外國船隻到替海外客戶做海工改裝船,利潤有了較大提高。

  “現在把買來的不同專業模組整合在船上,以後要自己製作專業模組,利潤還能再上臺階。”殷學明説。為了轉型,中船澄西專門蓋了培訓樓,光專業焊工就培養了1000名。

  中船澄西的轉型之路反映了“十二五”以來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結構不斷優化的趨勢。

  為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促進外貿轉型升級,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從《關於支援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到《關於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從《關於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到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各項政策正在促外貿“優進優出”,促“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

  此外,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型貿易方式蓬勃發展。2015年前三季度,跨境電子商務增速超過30%。“十二五”前四年,我國貨物貿易年均增速為9.7%,高於全球同期4.2個百分點,貨物貿易佔全球份額由2010年的10.4%上升到2014年的12.4%。

  商務部副部長鍾山説,“十二五”以來,我國出口主導産業從輕工、紡織、家電等傳統優勢産業向裝備製造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轉換的勢頭逐步顯現,國際競爭新舊優勢正在發生更替,以技術、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正在加快形成,我國正在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

  雙向投資並駕齊驅

  瞄準了中國養老服務行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全球知名投資集團柏泰投資於今年7月投資點通科技,開始正式進軍中國養老服務和移動醫療産業。“我對中國的增長前景表示樂觀。”柏泰投資創始人兼主席沃特爾·巴特勒説,中國經濟增速儘管在放緩,但仍在較高水準,柏泰將來還可能投資中國的IT基礎設施、金融行業以及安防監控等領域。

  博泰集團的投資代表了外資企業在華投資意向。“十二五”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穩定發展,引資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成吸引外資主力軍,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達到55.4%,高於製造業22個百分點。

  商務部數據顯示,“十二五”前四年,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974.7億美元,年均增長2.9%,2014年首次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等機構超過2000家,研發、設計、物流等高端環節加快向我國轉移。

  我國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

  ——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取消外資三法確立的逐案審批制管理體制,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有重點地放開各産業領域,尤其是服務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

  ——修訂《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大幅減少限制性措施,限制外商投資條目縮減50%以上。

  ——建設、擴容上海、天津、廣東、福建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構築制度創新高地,基本建立了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有效運作了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正在有序推進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目前,負面清單條目數已由上海自貿試驗區2014年的139條縮減至122條,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及社會服務領域的多項擴大開放措施全面實施。

  改革創新,永無止境,這些經驗正在全國逐步推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取得的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已在全國推廣27項,將繼續推廣28項,在海關特殊監管區推廣6項。

  在“引進來”水準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國“走出去”步伐也不斷加快,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不斷加深。“十二五”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由2010年的688.1億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1231.2億美元,年均增長15.7%,雙向投資在2014年首次接近平衡。

  “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標誌著我國從輸出産品向輸出資本轉變。”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説,未來要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推進更高水準對外開放。

  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

  “十二五”時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中國應變而動,用全球視野謀劃國際經濟合作新方略。

  一方面,我國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機制建設,充分利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平臺,成功舉辦了APEC北京峰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另一方面,我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多邊、雙邊、區域開放合作齊頭並進。與瑞士、冰島、南韓、澳大利亞簽署了自貿協定,啟動並全面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第二階段談判、中國—斯里蘭卡自貿區談判和中國—馬爾地夫自貿區談判。在自貿夥伴不斷增加的同時,自貿區建設水準也不斷提高,已生效的自貿協定大多數貨物貿易自由化率較高,零關稅産品稅目及進口額佔比基本在90%以上。

  此外,上合組織、泛北部灣、大湄公河、中亞、東盟東部增長區、大圖們倡議等區域次區域合作不斷深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有利外部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大力推動實施“一帶一路”,緊緊圍繞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人文相通,全面推進與沿線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達到1.12萬億美元,佔我貿易總額的26%;對外直接投資125億美元,佔我對外投資總額的12.1%,完成工程承包營業額643億美元,接近總額的一半。

  同時,“一帶一路”重大合作項目紮實推進。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匈塞鐵路等項目進展順利,中白工業園、中馬欽州産業園和馬中關丹産業園、中印尼綜合産業園、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園區加快建設。這些項目促進了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了就業和民生改善,展現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廣闊前景

  我國始終堅持不干涉受援國內政的原則,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援外模式,已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2011年至2015年8月,我國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累計援助820個成套項目,提供692批物資,一批援助項目得到了受援國和國際上的廣泛好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