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家統計局修正2014年GDP增速為7.3% 下調0.1個百分點

  • 發佈時間:2015-10-29 15:29:56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今日統計局官網發佈《國家統計局關於2014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初步核實的公告》。全文如下: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的通知》(國統字[2003]70號)的規定,年度國內生産總值(GDP)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三個階段。近日,國家統計局根據2014年統計年報資料、部分行業財務資料和抽樣調查資料,對2014年GDP進行了初步核實,主要結果如下:

  經初步核實,2014年GDP現價總量為636139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32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長速度為7.3%,比初步核算數降低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為58336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4億元,增長速度為4.1%,與初步核算數持平。第二産業增加值為271764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72億元,增長速度為7.3%,與初步核算數持平。第三産業增加值為306038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701億元,增長速度為7.8%,比初步核算數降低0.3個百分點。按初步核實數計算的三次産業結構,第一産業佔9.2%,第二産業佔42.7%,第三産業佔48.1%(詳見下表)。

  特此公告。

  國家統計局

  2015年9月7日

  附件: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度核算説明

  2014年國內生産總值(GDP )初步核實數與初步核算數對比

  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度核算説明

  1.年度GDP核算概況

  1.1 基本概念

  GDP(國內生産總值),是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産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和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産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産活動成果。生産法是從生産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中,剔除生産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種方法。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産法增加值計算公式如下:增加值=總産出-中間投入。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産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産法國內生産總值。收入法是從生産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生産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産稅凈額、固定資産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産稅凈額+固定資産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行業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産總值。支出法國內生産總值是從生産活動成果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産總值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三部分。

  不變價GDP是把按當期價格計算的GDP換算成按某個固定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從而剔除價格變化因素的影響,以使不同時期的價值可以比較。

  1.2 核算範圍

  1.2.1 生産範圍

  GDP核算的生産範圍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第一,生産者提供或準備提供給其他單位的貨物和服務的生産;第二,生産者用於自身最終消費或資本形成的所有貨物的自給性生産;第三,自有住房擁有者為自己最終消費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務,以及付酬的自給性家庭服務生産。生産範圍不包括不支付報酬的自給性家庭服務、沒有單位控制的自然活動(如野生的、未經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漿果的自然生長,公海中魚類數量的自然增長)等。

  1.2.2 生産活動主體範圍

  GDP生産活動主體範圍包括了中國經濟領土範圍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單位。本報告中的年度GDP數據是由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的全國數據,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的地區生産總值數據。

  1.3 核算單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單位作為核算單位,在核算中依據法人單位從事的主要活動將其劃分到不同的行業,分別計算各個行業的增加值,再將各行業增加值匯總得到GDP。

  1.4 核算步驟

  按照GDP核算時效性的要求,中國年度GDP要進行三次核算,第一次為GDP初步核算;第二次為GDP初步核實;第三次為GDP最終核實,每一次核算結果都會有所變化。

  1.4.1 初步核算

  由於2015年以前我國季度GDP核算採用累計核算的方式,所以1-4季度的GDP初步核算數即為年度GDP初步核算數。從2015年3季度開始我國季度GDP核算改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別計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數據,將各季度GDP數據相加即得到年度GDP初步核算數。年度GDP初步核算在1月20日之前完成。

  1.4.2 初步核實

  年度GDP初步核實在次年9月底之前完成。之所以做年度GDP初步核實是因為取得了更加全面、可靠的基礎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國家統計局專業統計年報資料、部分行業的年度財務資料等。利用這些資料可採用生産法或收入法分行業核算其增加值。

  1.4.3 最終核實

  年度GDP最終核實在隔年1月份完成。之所以做年度GDP最終核實是因為在年度GDP初步核實之後,又取得了一些新的基礎資料,主要包括:財政決算資料和部分行業的年度財務資料。與年度GDP初步核實類似,利用這些資料可採用生産法或收入法分行業核算其增加值。

  1.5 法律依據和制度規定

  GDP核算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規定。目前,中國GDP是按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CSNA)的要求進行核算的,該體系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

  1.6 保密性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第一章第九條的規定,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對在統計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資訊,應當予以保密。

  國民經濟核算人員在進行GDP核算時對所使用的未經公開的專業統計數據和行政記錄數據嚴格保密,在GDP核算數據發佈前對當期GDP數據也嚴格保密。

  1.7 用戶需求

  年度GDP數據的國內用戶主要是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大學、行業協會、媒體以及社會公眾。此外,國家統計局定期向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提供中國年度GDP數據。

  2.年度GDP核算方法

  2.1 分類體系

  在年度GDP核算中,行業劃分依據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和三次産業劃分標準,並採用兩種分類方式。

  第一種分類是三次産業分類,依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産業劃分規定》,分為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第一産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産業是指採礦業(不含開採輔助活動),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産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産業、第二産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剔除國際組織)。

  第二種分類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採用國家標準管理部門2011年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在實際核算中採用兩級分類。

  第一級分類基本上採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門類,分為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産業,其他服務業等9個行業。其中工業包含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3個門類行業;其他服務業包含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9個門類行業。

  第二級分類在第一級分類的基礎上,細化為行業大類。

  年度GDP初步核算的行業分類與年度GDP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的行業分類的差別,主要是對第二級分類的細化程度不同。

  2.2 資料來源

  年度GDP初步核算採用季度GDP核算方法及資料來源,此處僅介紹年度GDP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的資料來源情況。

  一是國家統計調查資料,指由國家統計系統實施的統計調查獲得的各種年報資料,包括: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産業、規模以上服務業等統計調查年報資料,住戶調查資料,人口與勞動工資統計年報資料,以及價格統計資料等。

  二是部門年度財務統計資料,指由國家統計局統一制定制度、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部分國有企業負責收集的本行業年度財務統計資料,如交通部、衛計委、中石化集團公司匯總的所屬企業或事業單位年度財務統計資料等。

  三是財政決算資料,指由財政部編制的財政收支決算資料,以及中央部門所屬的行政事業單位收支決算資料等。

  四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資料,主要包括:稅務總局、人民銀行、保監會、證監會等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數據,例如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資料、稅務總局分行業的稅收資料等。

  2.3 核算方法

  年度GDP初步核算方法與季度GDP核算方法相同,這裡不再贅述。以下介紹年度GDP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方法。

  2.3.1現價增加值核算方法

  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四個行業現價增加值採用生産法計算,其餘行業現價增加值採用收入法計算。

  2.3.2 不變價增加值核算方法

  分行業不變價增加值採用固定基期方法計算,目前每5年更換一次基期,現在的基期是2010年。

  年度不變價GDP核算主要採用價格指數縮減法和物量指數外推法。

  2.3.2.1 價格指數縮減法

  利用相關價格指數直接縮減現價增加值,計算不變價增加值,計算公式為:

  某行業不變價增加值=該行業現價增加值÷該行業價格指數

  2.3.2.2 物量指數外推法

  利用相關物量指標的增長速度推算不變價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然後用上年不變價增加值和推算出的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計算得出該行業當期不變價增加值,計算公式為:

  某行業不變價增加值=該行業上年不變價增加值×(1+該行業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

  其中,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根據本期相關物量指標(如運輸週轉量、從業人員等)增長速度,以及以前年度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與相關物量指標的增長速度之間的數量關係確定。

  3.年度GDP數據修訂

  3.1 修訂的必要性

  年度GDP初步核算數時效性很強,一般在年後20天左右公佈。這時,由於大量的年度財務資料在時間上滿足不了年度GDP核算的要求,核算年度GDP初步數所依據的基礎資料都是月度資料和季度資料,據此核算出來的年度GDP數據有很大的推算成分。之後,隨著基礎資料不斷增加,特別是年度財務資料陸續報送,按照各國的通行做法,應當根據更加全面、可靠的基礎資料適時修訂GDP數據。

  3.2 修訂程式[1]

  按照國家統計局《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佈制度的改革》(國統字【2003】70號)文件規定,中國年度GDP核算分為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三個步驟。初步核實是對初步核算數據的修訂,最終核實是對初步核實數據的修訂。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發現對GDP數據有較大影響的新的基礎資料,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後,也要對年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修訂。

  4.年度GDP數據品質評估

  4.1 對基礎數據的評估

  對於GDP核算所使用的各專業統計數據和行政記錄數據,有關專業統計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都會對其品質進行檢驗,確保數據合理反映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當GDP核算部門得到這些基礎數據後,會再次對數據的完整性、可比性和準確性進行檢驗,確保這些數據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4.2 對核算方法的評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門會根據不斷發展的中國經濟實際情況,依據不斷完善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對中國年度GDP核算方法進行修訂,以確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4.3 對核算結果的評估

  在核算出年度GDP數據後,要對GDP及其分項數據、GDP與其他核算數據、GDP與相關專業統計數據和部門統計數據的協調性進行檢驗,保證GDP數據和其他主要相關數據的相互協調和匹配。

  4.4 數據的可比性

  4.4.1 國際可比性

  由於《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因而中國年度GDP數據具有國際可比性。

  4.4.2時間序列可比性

  在開展全國性的普查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後,不僅重新核算當年GDP數據,而且還對GDP歷史數據進行修訂。因此所公佈的1952年以來的年度GDP數據時間序列具有可比性。

  5.年度GDP數據發佈

  5.1 發佈時間

  年度GDP初步核算數一般于年後20天左右發佈;年度GDP初步核實數在次年9月底前發佈;年度GDP最終核實數在隔年的1月份發佈。

  5.2 發佈方式

  年度GDP初步核算數在年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新聞發佈會、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中國經濟景氣月報》上公佈;年度GDP初步核實數和最終核實數在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以國家統計局公告的形式發佈;同時,年度GDP初步核實數還在次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上公佈,年度GDP最終核實數在隔年的《中國統計摘要》和《中國統計年鑒》上公佈;國家統計數據庫(http://data.stats.gov.cn)將同步更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各國GDP數據根據更加完整、可靠的基礎數據不斷修訂,這是GDP核算的國際慣例。例如,美國年度GDP數據在次年5月份發佈估算數後要修訂5次;加拿大年度GDP在次年3月初第一次公佈後要修訂3次;德國年度GDP在次年1月份公佈後要修訂4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