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裏夫金:未來幾十年能源生産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 發佈時間:2015-10-26 00:31: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包括裏夫金的全球諮詢集團所開展的研究在內的新研究均顯示,向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設施轉型可在未來40年內將累計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至40%以上,那麼在能源的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的同時,能源的生産成本會發生哪些變化?《經濟參考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總裁裏夫金。

  在裏夫金看來,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我們用於家庭供暖、電器運作、企業供電、車輛駕駛和全球各地經濟運轉的能源都將以接近零的邊際成本生産出來,並且幾乎是免費的。

  “歐盟已經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率先對此進行了體驗,他們把自己的家和公司改裝成微型發電廠,可以現場利用可再生能源來發電。目前,德國國內使用的電力有27%來自太陽能風能發電。到2020年,德國國內用電量的35%都將來自這兩種能源;2025年,這個比例會達到45%, 2030年到50%, 2035年到65%。”裏夫金告訴記者。

  談到可再生能源部署加快的原因,裏夫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成本大幅下降。

  他告訴記者,1977年,利用太陽能生産1瓦特的電的成本是76美元。到了2015年,這個成本降到了0.36美元。在能夠將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設備固定成本收回的時候,基本上只需要2到8年的時間,這兩種發電方式的邊際成本就基本趨零了。在歐洲和美國的某些地方,太陽能和風能生産的電已經和化石燃料或核能生産的電一樣便宜或者更加便宜了。

  目前歐盟和中國都在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轉變。“雖然歐盟過去一直在新型綠色能源的道路上處於領先地位,但是近年來中國奮起直追,已成為世界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技術的領跑者。2013年,中國安裝的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發電量比整個歐洲和整個亞太地區加起來還多。”裏夫金説。

  當我們考慮一下這些能量源的巨大潛力的時候,近乎零邊際成本的太陽能和風能對於社會的影響會變得更加明顯。

  裏夫金告訴記者,每88分鐘,太陽向地球會發射470艾焦耳的能量,這些能量,足夠全人類使用一年。如果我們能夠掌握抵達地球的太陽能的千分之一,那麼我們就能夠擁有6倍于當前全球經濟使用的能量值。斯坦福大學關於全球風力容量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全世界當前可以利用的風能中有20%被用於風力發電,能夠産生7倍于當前進行全球經濟生産所需的電能。

  除此之外,物聯網將會讓企業和生産型消費者們在自己的地方就能監測電的使用情況、優化能源效率,並且超越國界和洲界,與其他人共用富餘的綠色電能。

  裏夫金介紹了能源網際網路包括的五個基礎支柱。首先,需要重新改造建築物和其他各種基礎設施,使之具有更高的能效。之後才能安裝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進行電的生産。第二,我們必須堅決用可再生能源替換掉化石燃料和核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引入優惠上網電價來鼓勵早期接受這種理念的人將建築和房屋改造為小型發電設施。第三,需要在這些發電設施以及電網中融入氫燃料電池、普通電池、水泵等儲能技術,管理間歇性的綠色電力輸送以及確保峰值和基礎荷載的穩定。第四,需要在每一個建築物中安裝先進的儀錶和其他數字技術裝置,將電網的伺服系統轉變成數字式連接模式。這樣才能管理好從各個獨立的發電設施産生的各種形式的能源,使之匯聚到總電網中。這種分散式的智慧發電基礎設施使人們從被動的電力消費者變成主動的電力生産者。他們生産的電力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賣給能源網際網路。第五,每個停車場所都需要配備一個充電站,讓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能夠從能源網際網路中獲取電力,或者向基礎電網出售富餘的電力。連入能源網際網路的數以百萬計的電動和燃料電池車輛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儲備能源系統,在電力需求峰值時期或者電價驟漲之時,可以將富餘的電力輸送給電網,車主們可以因將自己的富餘電力貢獻給整個電網而得到適當的補償。

  “以上五大支柱的逐漸普及和整合會使電網從原先的中心式轉型至一個分佈式的電力系統。在新的系統中,每一個企業,社區和家庭都成為了電的生産者,能夠與其他人在一個智慧的能源網際網路上分享他們的富餘電力。這個能源網際網路現在正開始越過國家和大洲的界限,向更廣的範圍擴散開來。”裏夫金説。

  隨著能源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能源正在由集中化走向民主化。而在裏夫金看來,這種轉變正在迫使電力公司重新思考自己的經營模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