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外媒:日企認為中國市場將繼續擴張 對獲利有信心

  • 發佈時間:2015-10-25 09:1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編譯 李莎  責任編輯:羅伯特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0月21日刊登《是什麼正促使日本企業離開中國?》一文,作者係早稻田大學教授青山瑠妙。

  文章稱,2015年初,日本企業松下和東芝宣佈它們將停止在中國生産電視機。在日本繼續減少其在中國的投資之際,這兩家跨國公司的部分退出似乎凸顯了日本企業撤出中國的一個總體趨勢。2015年2月23日,日經新聞社報道稱,西鐵城鐘錶公司突然關閉了它在廣州的零部件工廠,令那裏的1000名僱員全部下崗。

  文章稱,中日關係遭遇了自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以來最糟糕的惡化。自日本政府于2012年9月將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國有化”以及首相安倍晉三于2013年12月參拜靖國神社以後,包括峰會在內的高層對話已被暫停。憑藉其2013年的“一帶一路”戰略,北京發起了自己的外交攻勢,以求改善與鄰國的關係,它也恢復了與日本的政府間接觸。但在歷史問題或尖閣諸島問題上,中國尚未表現出任何讓步跡象。與此同時,日本正向它與美國的聯盟關係邁進,並且一直在發展一個新的集體安全機制。

  正是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開始離開中國。儘管存在政治困境,但影響兩國經濟關係中的這些情況的最重要因素是勞動力市場狀況。因為大中型企業在中國市場都仍能獲得利潤,所以日本企業撤出中國並不表示所有日本企業在大陸的商業機會都在減少。

  文章稱,在北京于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日本企業比其他國家的企業更早進入中國。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字,截至2012年底,在華註冊的日企數為23094家。現任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高度評價這些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活動,他説,截至今年5月,日本累計對華投資達1004億美元,成為首個對華投資超過千億美元大關的國家。

  但對很多進入中國大陸市場近40年的日本企業而言,情況最近發生了變化。自2012年達到70億美元的頂峰以來,日本每年在中國的投資額不斷下降。2014年的數字為43億美元,較前一年減少了38.8%。中國的商業模式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前,外國企業使用充足並且廉價的當地勞動力在中國生産商品,並將産品銷往外國市場。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項重要原因是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已經影響了尋求良好收益的企業的盈利能力。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83.9%的日本企業認為,工資上漲對於它們在中國的商業活動來説是一個大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購買力緊跟它的繁榮經濟大幅增長,日本企業對中國作為一個消費市場的期望穩步提升。2014年,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在其對中期(未來三年左右)內前景最好的商業活動目的地進行的年度排名中將中國由第四位提升至第三位。對當地市場增長和目前當地市場規模的預期是這一高排名的兩個最主要原因。收入增長不可避免地提高了經營成本,但與此同時,日本企業也認為此類增長是市場擴張的一個積極因素。

  文章稱,因此,在來自於日本企業的新投資正在減少的同時,中國市場仍具有吸引力。儘管兩國政治關係惡化,但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發展較好。

  最重要的是,日本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將繼續擴張,它們對在那裏獲得利潤抱有信心。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4年的年度調查中,有64.1%的日本企業回答稱它們預期會獲得銷售利潤,這一比例較前一年的60.7%有所增加。

  文章稱,認為所有日本企業都正在離開中國的想法是謬見。對日本企業來説,隨著中國人的工資和消費增長,中國的角色已經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

  中國的崛起迫使國際社會內部發生了結構轉變,現實主義者們認為,政治和安全領域的中日對抗很可能會對它們的經濟關係造成負面影響。而自由主義者們預測兩國之間的經濟互依最終將促使它們的政治關係走向穩定。

  文章稱,的確,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日本企業來説,中日雙邊關係的政治影響並不總是正面的。但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模式都不能輕而易舉地描述中日關係。以“政冷經熱”為特徵的中日關係是全球化時代一項有意思的國際關係案例研究。就目前來説,政治和安全領域的對抗仍然似乎與經濟領域的深度互依共存。(編譯/李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