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不知藥"的中醫何去何從?
- 發佈時間:2015-10-25 07:50: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大原因制約影響中醫藥傳承和發展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引發了前來樟樹參會的中醫藥專家和中藥材生産廠商的熱議。他們認為,當前完全效倣西醫藥標準化的認定方法、藥材種植亂象以及醫藥分家的管理體制,制約和影響了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
【種藥材猶如種莊稼】
“即便含量測定達標,來自原産地,也不見得一定是好藥。”一些參會的中藥材廠商和專家向記者反映,當前中藥材種植和市場管理存在亂象,致中藥材品質嚴重下降。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文全指出,在道地藥材主産地,藥材普遍被當做農作物來種植,澆水、施肥、打藥,與種莊稼沒有什麼兩樣,且不説農藥殘留問題,這樣的藥材療效可想而知。還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在為了産量而進行的中藥材品種改良和人為縮短藥材生長時間的行為,也嚴重影響了藥材的療效。
【70%的中成藥由西醫開出】
江西省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藥研究所所長龔千鋒告訴記者,在古代中國,醫生既是醫師也是藥師,中藥和中醫相互促進發展。如今中藥材種植生産方式發生變化,在管理上也效倣西醫、西藥的標準化模式,中醫不知藥從何來也不知品質如何。在用藥過程中治療效果難以保證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中醫藥的信心。
“歷史上中醫既為大夫,又是藥師,所謂“醫知藥情,藥知醫用;藥到病除,妙手回春。”然而,如今的中醫院完全仿傚綜合醫院設置,醫生十之八九不知藥情。更有甚者,當前絕大部分的中成藥由西醫開出。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執行組長陳其廣指出,當前我國70%的中成藥事實上是綜合醫院的西醫開出。
【醫藥分家管理影響治療效果】
此外,當前醫藥分家的管理體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的治療效果。“醫生都不知道藥的底細,怎麼保證療效?”龔千鋒説,幾千年來中醫中藥從不分家,但凡合格的中醫師必然會親自製藥,也必能辨別藥的好壞優劣,有的甚至親自採藥制藥。
何去何從:中藥必須走現代化之路
與會專家指出,中醫藥的發展和現代化應該遵循固有的特點,逐步消除目前掣肘中醫藥發展的因素,為醫改世界性難題提出中國式解決辦法。
“中藥是復方,通過傳統炮製加工工藝,會使不同的藥材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更好激發藥效。”龔千鋒説,中藥的炮製加工、組方配伍等,不能完全倣照西藥的化學測定和審批標準,相關部門應重新考量,研究制定符合中藥特點的國家認定標準和流程。“中藥必須走現代化之路,但怎麼走應該重新審視。”
北京同仁堂中醫院內科中心主任肖延齡説,醫藥分離就不能算完整的中醫藥。同仁堂有自己的藥廠和醫院,醫生一般要求患者最好要用同仁堂的藥品,否則療效難以保證。曾有患者在醫院就診,醫生用藥後病情好轉,回到老家後用同樣的方子,但藥效不佳,後來專門跑到同仁堂買藥。
“應該允許每個大夫有自己的藥房,自己採藥、配藥。”袁國如認為,傳統的中藥鬚根據患者的情況加減成分、劑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辯證施治。然而,如今給醫生的藥都是標準化了的“中藥”,方子也是經過批准了的標準化配方。“醫院並非只有一種模式,可以有符合現代醫學理念流程設置的醫院,也可以有符合中醫特點的傳統治療模式。”
王文全建議,在中藥材的種植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按照中藥材道地自然屬性的特點,規劃引導各地有針對性發展中藥材種植産業。同時,建立品質管理體系,出臺品質標準,並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而對於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産品及其經營者,執法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查處和打擊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