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湯森路透舉辦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併發布《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

  • 發佈時間:2015-10-23 13: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湯森路透舉辦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併發布《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

  中企走出去,“買買買”還需“看看看”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3日訊 (記者 佘惠敏) 説起近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熱潮,不少人用“買買買”三字來形容中企海外並購的財大氣粗。其實,走出去的手段,並不只是“買買買”。而“買買買”的背後,也有諸多需要規避的風險和陷阱,需要“看看看”——要看大趨勢,要看當地法規,也要看已有的經驗教訓。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過程中,將遇到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才能規避風險?

  10月22日,湯森路透舉辦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併發布《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試圖解答這些大家關注的問題。

  資本輸出時代已至

  “中國正在成為資本凈輸出國。”説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趨勢,湯森路透中國區副總裁、特許金融分析師陸旻馬上舉出了一組數據:從2012年開始,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僅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後;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對外直接投資(ODI)累計已達1160億美元,同比增長7.6%,已與同期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FDI)的1196億美元基本相當。“但如果加上通過第三方的投資,中國對外投資的總量就達到了1400億,實際超過了FDI 200億。所以中國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白皮書數據顯示,並購正成為中國企業跨境投資的重要力量,而民企在其中的地位正日益增強。中國企業跨境並購投資規模,從2005年的94億美元,到2014年的554億美元,10年翻了6倍;企業並購的跨境國家和地區數量,從2005年的22個到2014年的62個,10年翻了3倍。2005年,9成以上走出去企業都是國企,而到2014年,民企已超過國企,佔走出去企業的7成。

  陸旻表示,開拓市場擴大發展空間、提高企業的國際聲譽及全球化佈局、獲取海外資源、獲得領先科技、尋求海外較高收益項目,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五大驅動力。

  “過去35年,中國的開放重點是對西方發達國家,未來的新35年,中國開放重點是進入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交替的轉捩點上,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開始進入亞非拉,將在新興市場上完成脫胎換骨的轉型。

  白皮書也分析了中國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風險,包括政府審查及行業準入、勞工和工會、融資和外匯風險、專利和商標的合規、稅務合規及管理整合等各方面的風險。僅以中國企業在美涉訴案件為例,去年已達近2000件,是15年前的四倍。

  “中國企業最大的風險,就是缺少走出去的經驗。”張燕生表示,對中國企業來講,積累經驗最好的途徑,一是邊幹邊學,一是開展全方位的國際合作。

  稅務挑戰千頭萬緒

  面對複雜多變的海外投資環境,很多中國企業缺乏應對經驗。據湯森路透統計,僅2014年一年,北美地區間接稅規定就有5000處變化,而在拉美,間接稅變化高達17000處。各種法律法規的變化給企業的財務和稅務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果不能事先了解當地的稅法稅種,可能導致原本預計可以獲得較好利潤的商業項目最終無利可圖。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譚禮耀對此深有感觸:“去年稅收稅率稅務政策變化最大的就是拉美地區。如果你五年前去巴西辦企業,每年要做100多個稅務表,現在好一點,還要做77個稅務表。”

  譚禮耀表示,作為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在幫助企業把握當地稅法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經驗。“我們必須理解每個商業交易會涉及到哪些稅務環節,有沒有可能優化?”他認為應對稅務挑戰,建立人才庫和資訊庫是關鍵,企業想走出去,這兩項可以內部建立,也可以外包。

  白皮書建議,除了儘快熟悉境外稅務環境和法規,走出去企業也應首先了解中國國內稅法在走出去領域的政策法規,避免雙重徵稅。據湯森路透統計,截至2015年5月29日,中國已與102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的稅收協定和安排。在一帶一路的65個相關國家中,已有53個與中國簽訂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

   法律風險不容忽視

  “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第一關,也是最大風險,就是當地的法律法規。得先判斷什麼東西不能做,然後才能看什麼能賺錢。”湯森路透中國區總裁劉煜説,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需要進行合規和背景調查。而近6年,全球重要的監管公告更新數量不斷增加,由2008年的一年8千多條,到2014年大幅增至超過4萬條,平均每天都有110多條監管公告更新。企業必須及時跟進這些資訊,才能規避法律風險。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境外投資業務負責人華曉軍從仲介機構角度,看到很多企業走出去的問題:“很多企業走出去的資訊準備工作,是上網找免費資料,這些材料並不量體裁衣,不一定符合企業的要求;也沒有及時更新,資訊可能過時。”他表示,中國企業做海外投資其實有很多前人經驗可資借鑒,比如“中國的企業家可以先靜下心來學習二三十年前外企如何進入中國,如何化解風險”。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管理部總監張程則另辟蹊徑,談到如何通過自主創新的智慧財産權戰略,用新規則取代舊規則。

  “汽車這種傳統産品走出去碰到很多問題,別人已經發展一百多年了。但在新能源這塊,加上網際網路,我們還會有很多機會。”張程表示,上汽走出去的新策略,是將更多資源投入汽車新能源化和智慧化的創新研發,在新的領域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將智慧財産權和企業競爭力更好地結合起來。

  事實上,智慧財産權也確實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關注的重點。據湯森路透統計,專利訴訟已經成為海外競爭對手阻擊中國進入當地市場的重要手段。如美國337調查,2009年到2014年6月一共有254件調查,涉及中國企業的就有72件,佔比將近30%。在已經判決的相關案例當中,中國企業敗訴率高達60%,世界平均只有26%。中國企業要成為全球商業的參與者,就必須研究制定智慧財産權全球化的戰略,積極構建國際化的專利組合,從而在全球市場上,保護我們的研發成果,降低現有的專利風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