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人的大眾文化記錄

  • 發佈時間:2015-10-21 04:33:54  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賈 妍

  文化記者王小峰似乎不太適合做公開訪談,他聲音低沉,敘述偏長,但這並不妨礙他以訪談對話公眾人物,並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稿件後,刊發在《三聯生活週刊》。作為這家頗有影響力雜誌的主筆,王小峰的採訪對象名字響亮:崔健、王菲、周傑倫、竇唯、王朔、賈樟柯、許巍……十五年的採訪,三百萬文字的成稿,無意間讓王小峰記錄下了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個側影,從中篩選彙編的文章,是王小峰的新書《只有大眾 沒有文化》的內容。這個書名沿襲了王小峰的慣例,和其之前的著作《不許聯想》《答案從未在風中飄過》等一樣,用否定句式定義書名,51萬字的容量,也讓這本書厚度超常,和熒光綠的封面一樣,吸引眼球。

  平頭,偏瘦,戴黑框眼鏡,穿休閒衣服,生活中王小峰低調尋常,個性的自我與寫作的犀利,只呈現在文章之中。那日出現在西安萬邦薈客館的王小峰,坐在燈光之中,身體陷在沙發中,手拿話筒,講述自己採訪經歷時,語氣平和,故事自然,只在若干片段的講述中,才會寒光閃現,略露鋒芒。

  不真誠,王小峰最不喜歡這樣的採訪對象,羅大佑、郭敬明被他點名批評。郭敬明少年老成,永遠會把採訪者帶到他的思維邏輯裏,為此,王小峰狠下工夫研究其個性,平常不太準備採訪提綱的他,專門準備了39個問題去打破郭敬明的邏輯。而羅大佑面對媒體的回答,大多數都是在復述,沒有多大價值。在文化採訪中,學法律出身的王小峰執拗地保持著理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而這也讓他顯得與眾不同,他説:“我不太在乎別人怎麼去説,我永遠是把一個人,一個事,或者一個現象放在某一個時期的背景下去思考。我不喜歡四平八穩的寫作。”

  在王小峰看來,文化是非常紮實的“東西”,但是在當下,文化上面漂浮的像灰塵一樣的東西,那就是“文化現象”,只有當“文化現象”落地,文化才能真正回歸自身,文化是應該可以為後來者提供可借鑒內容的東西。若是將此設定為尺規的話,當下的一些所謂文化事件明顯是不合格的,進入不了文化範疇。王小峰認為,“真正的大眾文化是在解決生存問題的前提下,為了滿足精神需求才出現的。它的目的是豐富生活內容,它的方式是精神消費。當消費關係形成,大眾文化才能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人精神世界的實質——這才是大眾文化的核心所在”。

  《只有大眾 沒有文化》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反抗一個平庸的時代。對於這個論點,在封底,王小峰給出了自己的論證:“大眾文化已經越來越直接、簡單,粗暴地成為一個變現的工具,不僅製造者逐步喪失理性,連同這種文化下培養出的受眾也喪失了理性,集體淪落成毫無審美情趣和判斷標準的純消費動物,出於情感、利益或者低級趣味的驅動,消費者已變得胡攪蠻纏。今天的大眾文化消費像霧霾一樣窒息和麻痹人的靈魂。”長期關注音樂、影視、戲劇、文學等,王小峰也勾畫出了理想的大眾文化:“理想中的大眾文化是有序有條理的,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創造出很多令人興奮的文化産品,它大眾,進而厚重。”

  《只有大眾 沒有文化》文字多是訪談記錄,是在講故事、記錄事實,更像是一些案例,閱讀這些故事與案例,便仿佛穿行在中國大眾文化的現場,看歌手汪峰做了搖滾“叛徒”,聽導演寧浩檢討自己,琢磨編劇廖一梅怎樣從心裏擰巴出一頭犀牛,聊聊春晚是如何成為事先張揚的自娛自樂……當然,還有崔健的二十多年,許巍的平凡生活,還有那棵沒長大的朴樹,等等,在這些案例中,王小峰的犀利文字,就像一把鋒利之劍,直指文化之穴,不為討好,也不屑追捧,他只是用冷靜的書寫,如實記錄,而這無疑提升了王小峰作為一個文化記者的存在價值。

  從採訪名單中,顯而易見的是,相比于文學、影視、戲劇等,王小峰對音樂的偏好,在這本書封底的條碼中,暗藏著王小峰精選的25張歌單,他相信經典音樂會串起幾代人的記憶。這是王小峰的溫情一面,也是其文化記錄的質樸底色。

  《只有大眾沒有文化》,王小峰/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5年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