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章偉光:“業餘”教授 “專業”CEO

  • 發佈時間:2015-10-21 04:31: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見到章偉光是在科技部人才中心日前組織的最新一期“科技創新CEO特訓營”,他正和十幾位科技企業董事長聽培訓課,學習如何寫好商業計劃書。平日裏站在講臺上的他,今天做學生顯得興致勃勃,邊聽邊記筆記。

  在微信裏,章偉光的昵稱是“章三”,特訓營裏的同學們都稱呼他“三哥”。

  晚上8點,學員們組織集體討論“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三哥”第一個發言,短短13分鐘談了自己近10年的創業歷程,思路清晰,看不出一絲的疲憊。

  一小時後,一天的培訓結束了,他顯得有些意猶未盡。還沒吃晚飯的章偉光招呼記者坐下,聊起了自己的近況。

  “我也在忙著為項目找VC”,當章偉光與記者談起融資,差點忘了他是華南師範大學特種材料研究所的教授。

  但對如今的章偉光來説,他更重要的身份則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CEO,“投資”“市場”“用戶”成了他挂在嘴邊上的詞。“我每天都要關注公司的現金流情況,那是企業的‘血’呀!”

  章光偉開玩笑説,“現在,我更像是‘業餘’教授,‘專業’CEO。”

  手性不高冷

  雖自嘲“業餘”,但章偉光的履歷卻顯得沒那麼“業餘”:主持完成國家、省、部、廳級30余個科研項目,在“Advance Material”、“Chemistry Science”、“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客座科學家……

  看著這份“開挂”般的個人簡歷,記者知道,這位“業餘”教授分明是位學術大咖。“大咖”主要從事手性分子識別與分離材料研究,乍一聽,有種“不明覺厲”之感。

  可“業餘”教授不想讓手性技術變得“高冷”,沒有“玄乎”的專業術語,章偉光向記者講述了藥物史上悲傷的一頁——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震動世界的“反應停事件”。

  1957年10月,一種新型藥物沙利度胺風靡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準,藥品生産廠家宣稱其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反應停成為“孕婦的理想選擇”。但很快,人們發現服用了反應停的孕婦生出的嬰兒很多四肢殘缺。雖然各國當即停止了反應停的銷售,但這一事件最終導致全世界誕生約1.2萬畸形兒。

  “後來的研究發現,沙利度胺實際上是由兩種非常相似的化學物組成,相似得就像左、右手一樣,難以區別,所以叫它們手性化合物”,章教授舉起雙手示意,“其右手化合物可以抑制妊娠反應,而左手化合物卻能導致胎兒畸形,罪魁禍首就是它。”但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檢測手段落後,也無法分辨哪個是左手化合物,哪個是右手化合物。

  如今,對於手性分離藥品,人們已經不再陌生。“氧氟沙星這種藥你知道吧?‘左旋氧氟沙星’是去掉了右手化合物;而不標記‘左旋’字樣的,則是沒有分離左右的”,章教授一會兒舉手,一會兒放手,賣力地向記者們講解這富於哲學意味的化學結構。

  從做企業開始,章偉光已經數不清向多少人講過手性化合物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他希望將這一技術帶向更廣闊的“舞臺”。

  因為,在章偉光看來,手性分離能做的事還有很多。“下一步的應用方向是在農藥上。一些手性殺蟲劑,左手化合物是殺蟲不殺人的,而右手化合物卻是殺人不殺蟲的。問題是,這些手性殺蟲劑把左、右混在一起,既殺人又殺蟲,對人類健康及自然環境危害極大。要是能把它們分開,該是一件多好的事!”

  創業一念間

  這位“業餘”教授是如何變成“專業”CEO的呢?

  時間推回到十年前。

  2005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當章偉光結束了兩年的研究科學家項目後,他在思索著未來的路——回國後做什麼?

  那時,章偉光已是別人眼裏的“人生贏家”——擁有教授職稱、系主任頭銜,但他想尋找學術和行政外的第三種可能:“繼續當教授,再往上走是院士,這輩子評上的機會不大;當官呢,自己又不太適合。我就琢磨著,可不可以把技術轉化一下呢?”

  在新加坡做化學系研究員的兩年,章偉光逐步形成了他的核心技術——手性藥物分子識別與分離。在國內,當時這一技術的應用尚處於空白,他想將手性分離技術轉化為産品,創造更大的價值。

  那麼,把技術轉給企業嗎?

  早年間,一次失敗的轉化經歷讓他放棄了這樣的選擇。

  章偉光曾參與過國內一個綠茶飲料的科研項目,那時還沒有康師傅綠茶飲料,這個項目轉給企業後卻沒有成功。“其實,那個技術的轉化難度並不高,只要把綠茶提取出來,保證綠茶的顏色和茶湯不腐壞就可以。但問題就出在科研與

  生産割裂,缺少科研人員的持續跟進”,章偉光略帶沮喪,綠茶飲料的商機就這麼錯失了。

  那時,“綠茶滑鐵盧”讓圍著實驗室轉的章偉光頭一次認識到,科研與生産的迥異,它們不該是“兩張皮”,而該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

  獅城是章偉光的福地。那裏不僅讓他邂逅了手性,還讓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很多做應用研究的教授都有自己的公司。學校內部設有風投,投資人選擇優質項目進行介入,而且教授可以在其中佔有股份、參與分成。”章偉光回憶,新加坡的轉化機制給了他很大的啟發:科研人員是最懂技術的,也更適合將其帶向應用、推向市場。

  回國後,2006年,章偉光的名片上多了一個稱呼:廣州研創生物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教授CEO的創業故事從這裡開始講起。

  路,還很遠

  不過,這個創業故事沒能按照人們預想的劇情進行:既沒有“ABC輪”,也沒有“情懷PPT”,有的只是——7年的沉寂。

  從2006年創業,到2013年迎來第一筆真正意義上的投資,七年間,章偉光一直潛心摸索手性分離技術到底該如何對接市場。

  有人曾笑話章偉光,做了這麼久也沒什麼大動靜。但他覺得,科技成果産業化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項更為耗時的工作。理論研究只是理想狀態的結果,一旦走向應用就會面臨很多問題,有大量的技術細節需要反覆確認。

  章偉光的公司有一個手性檢測産品,主要是依據一篇學生的論文進行設計的;但進入實際生産階段,論文裏的數據結果卻無法重復。“科學研究存在一些偶然性因素,也許就是那一次恰好碰上了。”但生産實踐要的是“必然”,而不是“恰好”;從“恰好”到“必然”,章偉光足足琢磨了三年,溫度、環境……生産工藝流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反覆論證和實驗。

  有了好的産品,下一步就是市場,要把産品和市場對接起來。象牙塔裏走出來的章偉光做起了産品經理,他學著如何適應客戶的需要,再把需求反饋給研發團隊,引導研究方向。“科研人員容易按照自己的喜好,卻可能和市場是脫節的,我要及時糾偏。”

  伴隨著公司的成長,這位“專業”CEO不斷地給自己加“特技”:打不開市場,就去做行銷;銷量上去了,量産跟不上,又去琢磨生産工藝;公司有了一定規模,再去建設管理制度;面對新的競爭對手,他又開始忙活著技術革新……

  談及以後的規劃,章偉光説到,“在科技成果轉化這條路,我依舊是在摸索中。如果未來年輕人可以接力,我不想做CEO;最理想的,是在企業裏專心做好‘首席科學家’。”

  教授、創客、CEO、科學家,章偉光在多個角色中來回轉換,但也許始終未變。

  在章偉光的朋友圈裏,寫著這一首名為《遠方》的詩:

  選擇遠方,不一定為了流浪;

  選擇流浪,也不一定是為了遠方。

  只不過因為同一種信仰,我們堅持獨行在路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