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GDP破7:成長的煩惱不可避免

  • 發佈時間:2015-10-21 02:30:57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宏觀大勢

  這樣的數據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經濟發展從來都不是容易事,不然所有國家都成為了發達國家。更何況是進入新常態的中國。

  根據統計局官網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幅達到6.9%,這個數據已經創下金融危機後的新低。這樣的數據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經濟發展從來都不是容易事,不然所有國家都成為了發達國家。更何況是進入新常態的中國。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説,GDP與自己無關,那是因為在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環境下,大家並沒有真正經歷過蕭條。美國人,歐洲人任何一個特別是經歷過經濟危機或經濟蕭條的人都不會愚蠢到去咒罵經濟增長。其實經濟增長猶如空氣與水,我們每天都在享受到他的好處,卻渾然不覺。而 經濟一旦放緩增長,整個社會就會像人失去空氣和水一樣難受。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後,轉型過程中所面對的難題也層出不窮,“成長的陣痛”日益明顯,尤其是對於宏觀調控的這只“有形的手”來説,政府收錢比以前更難了,花錢也比以前也更難了。

  目前財政支出雖然在增長,但更多是靠地方政府舉債維持。債務經濟是不可持續的,本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根源也是債務性問題,等政府債務高到一定程度,政府收入只能用來還利息,根本不可能用於投資。

  中國地方政府以前很少為錢煩惱,因為土地出讓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在未來三十年土地出讓肯定再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下一步政府的開支從哪來,這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大難題,這也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

  未來轉型之難還在於以往依靠財政投資基礎設施的模式可能將難以持續。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國政府做得最多的事情,在以前中國有太多的項目可以做,比如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農村公路,即使財政沒有錢,政府依然可以通過借債很好地投資,這些投資又可以很快地帶動經濟發展,比如修一條高鐵就可以帶動沿線城市的經濟上一個臺階,修一條地鐵就可以帶動沿線所有地鐵口的住房建設,開發一個新城,就可以憑空多出很多建設,總之政府發展經濟的抓手很多。

  但以後這種情況很難有了,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都已經完善,高鐵鐵路也已經修了大部分,開發新城,建立新的經濟開發區已經不現實,因為很多地方已經進入人口收縮的狀態,而老城的改造比建設新城難度大得多,而且收益更低,費錢更多,民怨更大。政府發展經濟的抓手越來越少。

  近三十年,中國一直是通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來發展經濟,但是未來三十年,對內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未來改革更多會是一場持久戰;而在開放方面,中國已經融入全球化,可開放的空間也越來越小,而且中國以前融入全球化所依賴的“比較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在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大獨特優勢都已經日益不再明顯的情況下,中國只能是靠更加科學的經濟治理來維持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也將進入一個多元發展的階段,中國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不會再集中于幾個方面,而是會分散在多個領域。

  新常態下,雖然我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但這恰恰也是一個淘汰落後産能、促進新經濟增長點崛起的好機會。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等多元化的增長動力都將有利於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成長的煩惱。

  □高連奎(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世界經濟項目研究主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