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急診科女超人”于鶯的自由執業之旅

  • 發佈時間:2015-10-19 11:31:2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微網志打開了于鶯的世界,讓她跳出原來思維局限,去考量整個醫療的環境,2013年6月8日,于鶯宣佈辭職,開始追求她自由執業的夢想,嘗試跳出傳統醫療體制開自己的診所。在辭職一年之後,她又以合夥人身份加入美中宜和醫療集團,成為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CEO,變成一個創業者

  還記得那個超級敢言、性格叛逆的急診科女醫生於鶯嗎?兩年前,她從北京協和醫院辭職,一直想開一家自己的診所。離開協和的兩年,也是忙碌的兩年:這期間,于鶯去台灣進修了3個月,專門了解全科醫生的工作狀況;她又開了自己的淘寶店,根據地設在她的老家上海,據説效益還不錯,足夠讓她過上無憂的生活;今年,位於亞運村的美中宜和綜合門診開始運作,于鶯成了這裡的CEO,同時她也是美中宜和醫院急診會診醫師

  網際網路為于鶯打開了另一扇窗,幫助她脫離體制,從醫生到創業者,完成從低維到高維的自我突破。

  從“急診科女超人”變成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CEO一年之後,于鶯穿淺色連衣裙,外面套黑色開衫,比過去瘦了,更多了一些職業女性的味道。

  2011年10月7日開通微網志的時候,于鶯還是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醫生,她語言犀利,寫各種幽默的段子,消解日常生活裏的嚴肅,意外地變成微網志紅人,擁有306萬粉絲。

  微網志打開了于鶯的世界,讓她跳出原來思維局限,去考量整個醫療的環境,2013年6月8日,于鶯宣佈辭職,開始追求她自由執業的夢想,嘗試跳出傳統醫療體制開自己的診所。在辭職一年之後,她又以合夥人身份加入美中宜和醫療集團,成為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CEO,變成一個創業者。

  現在除去外出辦事,于鶯都待在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裏,挂著工牌,按時照點上下班,出入刷卡,沉浸在創業的煩惱和興奮裏。

  現在在門診裏,她還是忙裏忙外,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的樣子,和陌生人交流的時候,會時不時低下頭,會有點羞澀,但並不影響極快的語速。

  這兩年裏,她充分的自我成長,從一門專業技能向綜合的多維度提升,她説:“要是現在再回到協和醫院,內科的那點事兒還依然能幹,但要是不離開協和,現在的這攤事兒就永遠都幹不了。”

  這些轉變是從微網志開始的。

  從醫生到創業者

  于鶯是地道的上海姑娘,但在上海的時候,人們都以為她是麻利的北京人,在北京這麼多年,人們又覺得她是東北人,她自嘲“自己是在被人們期待著一路向北”。

  因為微網志上肆無忌憚的言論,多次被領導約談,但她個性鮮明,又單純直接,並不顧忌。做決定總是乾脆的,因為“不想和公立醫院對於醫生的評測體系玩兒了”。在自己39歲那年,于鶯從工作了12年的協和醫院辭職,脫離了傳統的醫療體制。

  那個時候,于鶯在微網志上有280萬粉絲,積累的個人品牌給於鶯打開了許多扇門,于鶯在辭職之前就陸續接到一些私立醫院的合作邀約,其中也有美中宜和醫療集團創始人兼CEO胡瀾博士,但當時二人對全科診所的模式都沒有清晰的想法,于鶯也沒有答應任何一家。

  于鶯最初考慮的建立一個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附屬在某個品牌之下。“在品牌影響力的高峰時期,如果不拿這個東西去做點事情,以後可能會後悔的。”

  她一直想開一所二三百平方米的全科診所,夢想著自由執業,甚至找到了一個理念一致的投資人來共同運作。但一年的市場調查之後才發現,規範的醫療體系在中國沒有建立之前,太小的診所很難盈利,也很難樹立自己的品牌。

  2014年4月,胡瀾第二次找到于鶯,美中宜和在國內市場運作了近10年,積累了一批高端客戶群體,但卻沒有為他們提供後續醫療服務。

  今年初,美國梅奧醫療集團與高瓴資本集團合作,在中國成立了惠美醫療管理有限公司,對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進行投資合作。因此胡瀾希望找到一位有共同理念的合作夥伴,開闢全科診所。

  兩個人見了4次面就把合作定下來了,于鶯以合夥人的身份加入。胡瀾説:“我看中的就是于鶯身上的這股勁兒,她對醫生的職業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對於醫療的理念和價值觀是一致的。”

  完成自我蛻變

  于鶯從協和醫院辭職看似是很衝動的決定,但她心裏很確定,“我不會失業,只要我想工作,會有人要我。”

  從協和醫院辭職之後,于鶯先選擇了一段時間,從北京開車回上海,再從上海回北京,“先玩兒一圈再説”。

  在上海,于鶯見到了從東方醫院辭職的醫生張強,2013年初,張強放棄血管外科主任的職位轉向“自由執業”,也去深圳拜訪了從協和醫院腎內科辭職的醫生朱岩,他跳出傳統體制後,在天使投資支援下一年開辦4家全科診所。

  這個過程裏,于鶯一直在思考“醫生能做什麼,醫生有哪些路可以走,在脫離傳統體制的保護傘以後,到底能變成什麼樣的人”。

  在那期間,于鶯的朋友幫她介紹了去台灣學習的機會。于鶯去過美國,“在那种家庭醫生制度和各种醫療體系非常齊全的情況下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但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完善的後臺系統是借鑒了台灣長庚大學的管理系統,值得去看看。”

  3個月的時間裏,于鶯住在台中,朋友幫她聯繫好各地的診所、醫院,于鶯就去樓下的7-11便利店買兩張高鐵往返票去台北或台南拜訪,基本把台灣的醫療機構都走遍了。

  看到台灣全科診所的服務流程、科室的管理規範,等她回來開始加入美中宜和診所的時候,于鶯心裏已經有一個診所的大概框架了。

  通常來説,醫生剛剛脫離傳統體制會産生失落感和危機感,例如“我自己以後工作怎麼辦,我能不能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每天經手的病人沒有之前的多而産生的挫敗感”。

  于鶯經歷一場向更高維的巨大轉變,“18歲高考填志願報考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時候,只覺得醫生是專業人才,但辦診所就不一樣了,需要跟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人打交道。需要知道運營、盈利模式、定價成本、庫存、人員怎麼去招聘與培訓等等。”

  還是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大夫的時候,如果在翻看病歷時瞧見病人自稱“CEO”,于鶯能樂上半天。“之前我是非常恥笑CEO這3個字母的。”在2014年簽約儀式上被介紹的時候,于鶯自己卻成了CEO。

  創業以來,于鶯一直有恐慌感,“就是覺得比我能幹,比我年輕,比我知識淵博,比我精力還要超人的人,比我還努力。”

  “處理這種恐慌感的方式就是努力,我做診所你必須得帶我,必須得教我怎麼當一個CEO,死皮賴臉地抱著別人的大腿。”于鶯笑笑説。

  微網志是工具

  最初用“急診科女超人于鶯”開通微網志的時候,于鶯主要就是為了上去八卦的,“可以知道各種社會突發事件和新聞。”

  在微網志上,于鶯分享急診室裏的各種見聞,自己的工作、生活所感,發到2014年11月20日的時候,于鶯的一條微網志轉發過萬,粉絲達到23萬,于鶯的微網志在一夜之間火了。

  在微網志上,于鶯認識了媒體、學者、商業研究者、社會學調查者。于鶯和各個行業的人交流,也開始重新看整個醫療環境,意識到醫療行業裏出現的問題,是整個機制出現了問題。

  看上去,是微網志發掘出於鶯,是網際網路改變了她的生活,但于鶯説:“微網志是很重要的生命轉捩點,但微網志也僅僅是一個工具。”

  現在的自媒體平臺上,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第二個于鶯、第二個張強,人們的預知不斷被刷新。“我可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換做別人,在那個時間點像我一樣去創作,可能也會火。”

  但于鶯也並不覺得自己是順應了什麼趨勢,而只是社會的多元性給了這些有個性的人更多的機會,網際網路的世界裏,于鶯的鋒芒是擋不住的。

  原來于鶯只是想做一家綜合門診,“但如果10年以後獨立醫生的個人診所遍地開花,依舊走高高在上的路線肯定沒戲,要麼就不如賭一把。”

  于鶯想把有相同理念的醫生聚攏起來,把美中宜和門診變成一個平臺,每個醫生可以獨立看診,雙方共同分成。于鶯的工作重心正在從臨床轉移到管理上,她嘗試把這個平臺摸索出一個流程,再去複製。

  以前在協和醫院,總想到退休以後要幹什麼,而出來以後,在想這件事要多少年幹完,總有幹不完的事。

  但于鶯的性格從來都是自由、隨性、不受拘束。“小時候我的夢想是當一名開大貨車的司機,開著巨無霸集裝箱車晚上在高速公路馳騁,多自由自在啊!”

  現在於鶯還是這樣的,性格爽朗,快人快語。她夢想著未來由門診中心擴展出100家小診所,由100個有想法的醫生擔任合夥人,讓“平民化的診所”降生、存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