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壁壘成商事登記改革“攔路虎”
- 發佈時間:2015-10-19 01:05: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商事登記改革制度正在不斷向縱深推進,一系列系統性的改革正在逐漸釋放紅利:今年10月1日起,全面實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企業擁有唯一的身份證號,為全國的信用體系建設打下基礎。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商事登記改革在推進過程中也遭遇了“硬骨頭”和“攔路虎”,比如“三證合一”後新證的認可度還未完全到位,企業拿著新證到銀行辦理基本賬戶登記、到公安部門辦理企業車輛相關手續,新證不被認可。此外,不少企業對年報的法律效力和應盡義務尚不清楚,雖然工商部門一再催告、公示,但仍有不少企業申報年報的積極性不高。專家表示,深化“三證合一”改革,不僅要整合工商、質監、稅務三個部門的數據資訊,還要儘快打通各個部門之間的資訊屏障,讓新證暢通無阻。
“三證合一”後企業持新證不被認可
“三證合一”後,企業換證省時又省力,不過,也有企業持新證到銀行辦理基本賬戶登記、到公安部門辦理企業車輛相關手續時,出現新證不被認可的情況。
“以前更換營業執照要跑工商、質監、稅務等多個部門,一家家審批、蓋章,領個照少説也要半個月,現在只要到一個窗口,填一張表格,3天就可以拿證,真方便。”江蘇是全國率先實行“三證合一”的省份之一,一家企業工作人員一邊辦證,一邊向記者稱。
所謂“三證合一”,就是將企業依次申請的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為一證,提高市場準入效率。“一照一碼”則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通過“一口受理、並聯審批、資訊共用、結果互認”,實現由一個部門核發載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
“一照一碼”探索至今,已經解決了不少前期的“硬骨頭”:例如採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這“一碼”;明確變更登記的方式和過渡期;不給企業添加更多證件收費負擔等,打破了工商登記資訊、組織機構代碼資訊和稅務登記資訊之間的“孤島”,建立起部門間互聯互通的橋梁,有利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但是記者調研發現,一些企業主仍反映,新證的認可度還未完全到位。例如,到銀行辦理基本賬戶登記、到公安部門辦理企業車輛相關手續,新證不被認可;到銀行開基本賬戶仍然需要組織機構代碼證原件。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認為,目前部門資訊呈現碎片化狀態,不僅部門之間很難共用,有時候部門內部不同層級之間也很難互通。深化“三證合一”改革,不僅要整合工商、質監、稅務三個部門的數據資訊,還要儘快打通平臺與銀行、公安等相關部門的資訊屏障,讓新證暢通無阻。
由於舊照仍可在2017年12月31日前使用,為方便企業辦事,目前上海的做法是工商部門主動為換證後仍需要舊照的企業出具統一代碼證明,供企業辦理相關手續或對外開展業務時使用。上海各部門還正在梳理有關法律法規,在各自領域認可、使用、推廣新營業執照。
“而且後續法律也亟待修改。在公司登記條例、稅收徵管等法律法規中,分別規定了這些證件的主管部門和監管責任。”施正文説,譬如未來如果企業違反工商部門條例需要吊銷證件,但在稅務部門還沒到吊銷的條件,如何執法和監管呢?需要部門之間協調執法,形成行政協助合作機制。
據了解,過去工商或其他部門吊銷證照時,並不會特意告知其他部門。未來吊銷證照時是不是連帶吊銷、如何操作,還需要用法律法規來加以明確。
審批“前改後”須完善監管
今年5月,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通知,明確了34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目錄和企業變更登記、登出登記前置審批指導目錄,其他多數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為大眾創業掃清“攔路虎”,讓創業者可通過“先照後證”等便利化措施,率先進入原來“門檻”過高的行業和領域。
在率先探索“先照後證”的上海市自貿試驗區,這一政策的便利性已開始顯現。例如,2014年5月微軟就在自貿區設立了生産遊戲遊藝設備的獨資子公司。這既得益於行業的開放,也得益於門檻的後移:不同行業的資質審批可能需要3至9個月,而在自貿區可以先設立公司,再獲取行業許可。
不過記者調研發現,從以前的“先證後照”變成了“證照分離”,工商登記部門從過去的“守門員”變成了“收票員”,以前的監管發證部門從過去的“等人敲門”轉變為“出門找人”,而且必須找得準、管到位。
“工商部門以前是等到所有證件發完了再給執照,企業才能經營,相當於‘守門員’,但現在執照變成了‘入場券’,工商部門只是讓你進場,不代表你可以上場踢球。”東部某市一位工商局監管人員介紹,例如餐飲業可能拿了營業執照,經營範圍也寫的是餐飲,但老闆就開始試營業,油煙、噪音測試都沒過,餐飲許可證也沒拿,這時就需要完善事後監管。
而且“前改後”施行後,一些以前牌照非常難拿的行業也可以先“入場”,100多項已經“前改後”的審批就需要詳細梳理,哪些民生相關領域可能容易産生消費欺詐、無證經營、危害安全等問題。“例如自費出國留學仲介,以前想要拿到牌照需層層審核,現在沒有了門檻,經營範圍也寫了,消費者就容易被一些‘有照’公司欺騙。”上述監管人員説。
而且,監管職責變化後,相關法律法規也需要梳理銜接。“例如保險代理行業,需要後置許可證,但規章上是不允許個體工商戶從事這一行業,必須是公司制的企業。但工商部門在註冊時也非常無奈,個人前來註冊,明知道他拿不到後置的許可證,也只能頒發執照,人為産生一些‘有照無證’的企業,最終市民不了解情況到相關部門投訴,但部門也是按規章辦事,最後可能沒有部門會為此擔責。”一位工商系統監管人員表示。
專家建議,為了保障監管資訊通暢,工商部門在頒發營業執照時,對於需要後置審批的經營範圍,例如養老院、教育諮詢等,應提前與民政等相關審批部門溝通,資訊及時共用,要讓審批部門心中有數,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企業申報年報積極性不高
記者在調研時發現,由於年報更多是一種信用約束,不少企業對年報的法律效力和應盡義務尚不清楚,雖然工商部門一再催告、公示,但仍有不少企業申報年報的積極性不高。
“以前每年年檢,都要去工商大廳排隊,一來一回一上午就沒了,而且我們企業請的是兼職會計,人經常不在安徽。現在只需要在網上點一點,企業也不用再跑腿了。”安徽銅陵一家五金企業負責人説。
儘管網上申報年報為企業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部分企業申報年報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甚至有企業跑過來問監管部門,能不能不填寫這個年報,或者亂填敷衍一下,完全沒有意識到申報年報、並保證年報的真實性是企業應盡的法律義務。”江蘇省一位工商系統基層幹部説。
據了解,有部分省區市的工商系統為了完成年報率指標,就將年報率和基層工商系統年底考核排名掛鉤,這就可能導致出現基層自己填寫、數據造假的情況,最終出現數據不準的情況。“個體工商戶品質參差不齊,以前年檢時也很難100%完成,現在有地方連個體工商戶的年報申報率都達到100%,很有可能存在一定水分。”一位工商系統內部人士説。
專家認為,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才是簡政放權的成績單,而有關部門的各種數字、報表、統計等,如果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可能會對中央決策起到誤導作用。而且年報作為信用監管的“對尺規”,需要加強其法律效力和在企業心中的“到達率”。應加強宣傳和培訓,同步出臺懲罰措施,對一些惡意不填報或虛假填報的企業進行信用聯合懲戒,讓企業認識到年報的重要性,使其自覺填寫。
此外,一些大型專業市場,每年更換不少經營者,但以前的經營者未登出。有的經營戶為孩子上學、貸款,辦理了個體工商戶手續,但長期不經營,按正常的登出程式又無法登出。這些“僵屍戶”如何通過年報公示進行監管,需要進一步明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