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農業技術為肯亞播種希望

  • 發佈時間:2015-10-16 13:16: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丁小溪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內羅畢10月16日電(記者丁小溪)10月16日是第35個世界糧食日。在赤道高原肯亞,十幾名當地農民正在一片除蟲菊種植園裏揮汗如雨,辛勤勞作。這片佔地約150公頃、由中國商人李昌洪投資開發的農業園,徹底改變了這些農戶昔日靠天吃飯的經營方式,也讓當地萎靡不振的種植産業煥發新生機。

  多年來,一代代中國人紮根肯亞,引入先進種植技術,推動農業發展,努力讓中國“種子”走出國門,走進非洲。

  “肯亞是我的第二故鄉”

  在肯亞埃格頓大學農學院作物園藝和土壤係任職的劉高瓊是享譽當地的中國農學家。1997年,他受教育部和南京農業大學委派,奔赴海拔約2500米的肯亞納庫魯地區,擔任埃格頓大學的客座教授。

  這一走,就是18年。

  在肯亞工作的日子裏,他用心血和熱情澆灌這裡的農田野地、果林花圃。他深入田間地頭,帶著學生實地考察周邊農場和田地,尋找各種抵禦蟲害和低溫的方法,樂此不疲地為當地人傳授農業知識和技術。他還為肯亞引進了綠色大棚的概念,如今這一技術已在當地普及。

  在劉高瓊最初來到肯亞時,當地規模較大的農場和種植園的所有者都是歐美人。“如今,隨著中肯農業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肯亞人掌握了相關技術和資金,他們開始逐漸成為農場主人”。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黃海從事農業研究已33年。來到肯亞後,他説自己最大的願望是為當地農業發展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經過細緻的田間考察,黃海認為,為當地引進優良作物品種,配套優質高産栽培技術,可增加肯亞小規模種植戶的經濟收入,釋放當地農業的發展潛力。

  黃海和劉高瓊都愛上了這片紅土地。劉高瓊自豪地説,肯亞就是他的第二故鄉。在這裡,他們為農業發展傾注了心血,收穫了當地人的尊重和愛戴,更目睹了中國農業技術一步步落地非洲,傳播希望。

  “我們需要中國經驗”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國家,中國用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成功養育了20%的世界人口。肯亞內羅畢大學國際經濟學學者伊基亞拉認為:“中國的農業發展模式值得肯亞、乃至整個非洲大陸關注和效倣。”

  在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肯方高級研究員奧姆瓦拉看來,中國農業領域的快速現代化為非洲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2014年年底在肯亞開工。目前,來自中國科學院的30多名農業專家正在這裡進行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種植玉米、高粱、小麥、水稻等優良農作物以及獼猴桃和葡萄等經濟作物,展示中國先進的農業管理技術。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教授景海春認為,引進優良農作物品種、改良農業種植技術,以及提高農業附加值,對於增加非洲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中國人正幫助我們尋找具有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以應對肆虐非洲的饑荒、營養不良問題、疾病和生態危機,”該機構高級研究員恩喬羅格説。

  儘管糧食安全仍是非洲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嚴峻威脅之一,但恩喬羅格堅信,中國與非洲的農業合作將逐漸扭轉這一趨勢。

  恩喬羅格建議,在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非洲國家政府應作出承諾,為非洲糧食安全創造更穩定的外部環境,推動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挖掘玉米、大豆、糖類等作物的種植潛力,使非洲成為全球大宗糧食産品的主要出口來源,而這一切也將為非中農業技術交流提供更大合作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