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醫大師路志正祖孫三代的中醫情

  • 發佈時間:2015-10-16 00:32:0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4歲修習中醫,19歲懸壺鄉里,95歲高齡仍在杏林耕耘,他就是蜚聲海內外的中國“雜病聖手”——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

  記者近日採訪到這位為中醫藥事業奉獻一生的耄耋老人,發現他們一家基本都從事中醫藥工作。孩子們始終不忘路老的教誨,以振興中醫藥作為家族使命。

  路志正:“強基層”中醫優勢明顯

  “中醫藥學的偉大寶庫應該挖掘,國家現在重視中醫、支援中醫,很正確,人民群眾要真正熱愛中醫、相信中醫、應用中醫,這樣中醫才有希望。”剛一見到記者,路老就拿出一大摞他收集的政策文件和報紙刊物,談起中醫藥發展現狀。

  除了吃飯和休息,路老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獻給了中醫事業。客廳、臥室裏隨處可見醫書、古籍,茶几和床上擺滿他正在編纂的文集資料。

  1920年,路志正生於河北省藁城市的一個中醫世家,其伯父路益修為家鄉名醫,父親亦粗通醫道,家庭的熏陶使其酷愛醫學。1934年路志正正式拜遊學河北的山西鹽城名醫孟正已先生為師。經過5年學習,他開始行走鄉間獨立應診。

  “中醫不能紙上談兵,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我們首批30位國醫大師,有一半是從基層幹出來的。”路老常以自身為例,強調中醫藥在基層診療中的優勢作用。

  路老始終不忘基層。幾十年間,他心繫家鄉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門破格錄取幾位基層醫生隨他臨證學習。只要身體允許,他便回家鄉為鄉親們義診。

  幾十年如一日,路老每週堅持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出診。每天,老人的身邊圍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弟子,其中既有年過半百的知名中醫,也有正在攻讀的中青年學者。

  “每一位患者,路老都親自望聞問切,再給我們提問。每一個方子,他都反覆斟酌,堅持精確至簡的用藥原則。”《路志正醫學叢書》編委楊鳳珍説。

  最近,路志正在徒弟和兒孫協助下,抓緊整理編纂《路志正醫學叢書》。他希望通過對自己一生中醫實踐的系統梳理,將中醫藥的優秀經驗傳承下去。

  “中西醫學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在臨床中參考現代醫學檢查數據是必要的,但治療時,仍要根據中醫理論辨證論治,不要被西醫病名束縛了自己的思路。”這是路老行醫的心得,也是他對後輩的期待。

  路京華:中醫發展當自強

  “中醫是中華文明造就的醫學,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與智慧的結晶,與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習中醫並不是有幾個方子就能看好病。” 在路志正的二兒子路京華眼裏,中醫就像他從小接觸的古書,有著説不盡的理趣、道不完的意蘊。

  今年60歲出頭的路京華從小跟父親練“童子功”。父親對他要求很嚴,讓他背誦經典古籍甚至要比看著讀流利。

  近年來,路京華往返于中日之間,一邊跟隨父親出診、學習父親的經驗、整理父親的醫學論著,一邊致力於在海外推廣中醫藥文化。

  “日本人對中醫非常感興趣,很多非醫療從業人員把學習中醫當作一種文化修養,寧願自掏腰包。”路京華説,這説明中醫文化很有魅力,我們中國人自己應該重新認識和評價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路京華認為,中醫藥要做大做強,關鍵要有適宜的環境和土壤。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醫生,要具備文史哲基礎,不僅精通醫學,還要旁通天文、地理、氣象、曆法等知識。

  孫輩:學中醫是從小的夢想

  “在我們家,從小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的熏陶,所以我們從小就立志繼承醫業,像爺爺一樣將來成為一名好醫生。”路老的孫子路昭遠及外孫鄭昭瀛異口同聲向記者解釋他們學習中醫的原因。

  路昭遠是路老的長孫,畢業于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部,畢業後進入日本某紅十字醫院工作,為繼承爺爺的中醫事業,前年放下工作,毅然回國學習中醫。

  每當回憶起在日本行醫的經歷,路昭遠都會更加深切地感到中醫的神奇。他説:“在治療過程中不時會感覺到西醫的局限,我便運用中醫中藥進一步提高療效。”

  今年27歲的鄭昭瀛從小跟隨路老學習中醫。作為一名在讀博士,他不僅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對路老的病案逐個研習,同時積極臨床實踐,並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對中醫的哲學內涵、中醫藥文化傳播等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這兩年,鄭昭瀛與同學共同創辦了名為“中醫夢想匯”的微信公眾號,他們希望踏上時代節拍,凝聚更多年輕中醫人的力量、實現心中的中醫夢想。

  “努力將中醫藥學不斷繼承和發展下去,讓更多的人獲益於中醫藥,是我們這代人一生肩負的使命。”鄭昭瀛説。

  (記者吳晶、劉奕湛、王思北、胡浩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