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版QE”被辟謠 金融工具使用應謹慎

  • 發佈時間:2015-10-15 02:31:06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觀察家

  從多輪“放水”之後依然成效寥寥可以看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是市場貨幣供應太少,恰恰是市場貨幣供應太多。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明白,央行即使提供更多的流動性工具也不會吸引銀行更大規模的放貸。

  近日,央行一條推行“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的創新型貨幣寬鬆刺激工具激起了市場很多遐想。甚至有媒體報道這次“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有可能會為經濟注入高達7萬億人民幣的資金。一時間,中國版“QE要來了”的呼聲甚囂塵上,好似2009年的“四萬億”貸款刺激經濟的盛況就要來了一般。

  央行的這項“創新”的貸款刺激政策已經被辟謠並不是中國式QE,更多的是像其近期發明的各種新奇的名稱PSL(抵押補充貸款)、MLF(中期借貸便利)一樣。但是,對於央行是否大規模放水刺激的討論隨著這一工具發佈而再度被關注。

  一般來説,刺激經濟手段主要是貨幣刺激和財政刺激。貨幣刺激包括降息和提高市場貨幣供應。財政政策包括減稅、政府增加支出(基建項目、社會保障)等。從多輪“放水”之後依然成效寥寥可以看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是市場貨幣供應太少,恰恰是市場貨幣供應太多。

  雖然我們可以説,沒有衡量最完美的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流動性)指標,但是現在公認最重要的指標是M2。中國M2已經達到了130多萬億,達20多萬億美元,是美國M2的2倍;而中國的經濟體量不到美國的一半。美國的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一直和其GDP增長差不多。但是中國的貨幣供應量一直是GDP增長的2倍多。中國的經濟增長由長期、大量的貸款支撐。投資收益品質一直不高。現在M2的增幅還是13%,對於一個正常的經濟來説已經是非常高了。

  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明白,央行即使提供更多的流動性工具也不會吸引銀行更大規模的放貸。也就是説,貨幣供應量也不會因此而增加。以前,每個銀行的貸款總量一直有存貸比卡著。大量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各個銀行不得不使用各種“表外”創新工具(如信託、理財等)進行貸款。現在,銀行存貸比已經取消,但是銀行的貸款意願卻變得非常不強。原因很簡單,沒有優質的貸款客戶。而需要貸款的客戶風險太高。尤其是在行業過剩,經濟減速的情況下,信用風險遠遠高出以前。銀行不願意放貸,現有的額度都用不完,給它更多貸款額度又有何用?

  如果説這些工具都不行,那麼如何刺激經濟?

  可是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有個似乎天經地義的問題一定要想清楚,為什麼要刺激經濟?這個問題看起來很荒謬,但是所有問題的關鍵。

  中國自七十年代末擁抱市場經濟以來,一直享受著市場經濟帶來的生産力爆發的紅利。市場經濟的最重要法門就是市場決定生存,優勝劣汰。這樣人才會去積極地工作,創造財富。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沒有痛苦的。80-90年代都有大規模的國有企業(包括工業和服務業)倒閉和員工下崗。舉一個例子,現在還有什麼人願意到國營商店、國營飯店消費?因為這些行業有徹底的優勝劣汰制度,所以沒有産能過剩,品質也大大提高。而産能過剩厲害,虧損嚴重的行業就是那些國營企業為主導,而且完全沒有破産、下崗的行業。這些企業效率極低,虧損嚴重,卻因為是國營身份佔用大量的貸款等社會資源。已經成為經濟的毒瘤。

  當前經濟的問題和三十年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不是對經濟進行刺激,而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讓該倒閉的企業倒掉,才能讓健康的企業壯大。

  如果説硬要刺激經濟的話,減少行政性刺激,增加市場化刺激才是正途。降低稅收、降息、降準、降低企業負擔。讓資不抵債的企業破産的同時,大力完善社會保障、對所有企業和職工應該一視同仁優勝劣汰。如果本輪中國的經濟週期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則幸甚,其他任何“創新型”刺激工具輕則是毫無意義,重則是飲鴆止渴。

  □吳向軍(財經從業人士)

  相關報道見B03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