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90後”的“新絲路”實踐

  • 發佈時間:2015-10-14 01:30: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他是一個敢闖敢拼的人,將買房結婚的20萬元拿出來創業;他是當地第一個蠶桑學大學生,卻不安現狀,沒有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天天想著創業。他就是山東省夏津縣桑樹種植合作社的社長王傳振,一個實踐著“新絲路”創業夢想的“90後”。

  誤入“養蠶”行

  今年25歲的王傳振出生於山東省夏津縣香趙莊鎮王寨村,是個不折不扣的“90後”。要談起一個“90後”是如何與養蠶結緣的,那還得從2009年的高考説起。

  那一年王傳振高中畢業,填報高考志願時,他首先選擇了最感興趣的經濟學。可命運偏偏跟王傳振開了個玩笑,錄取時專業被調劑,於是,他成了山東農業大學蠶學專業的一名大一新生。

  雖然專業並非首選,但王傳振還是分外珍惜在大學學習的每一天。而隨著不斷地學習,他漸漸從植桑、養蠶中發現了樂趣。雖然大二時有機會重選專業,但王傳振還是堅持留在了蠶學專業。

  隨著專業知識逐步豐富,如何學以致用就成了王傳振思考的問題。在讀大三時,王傳振想運用所學,看能不能生産出産品,帶來效益。於是,他向學校申請註冊了“新絲路創業中心社團”,與20多位同學一起開始了校園創業。

  創業過程中,王傳振與同學研究蠶桑綜合利用,陸續推出了桑葉茶、蠶絲被、蠶紗枕等産品,並在小範圍推廣。不僅如此,王傳振還與當地實驗小學合作,對小學生們進行養蠶科普,推廣寵物蠶。一年多下來,整個創業團隊收入2萬多元,這也讓王傳振對未來從事養蠶行業有了信心。

  2013年4月,大學即將畢業的王傳振在撰寫畢業論文時,將目光投向了家鄉的那片古桑樹群。為了做好論文,王傳振在森林公園一住就是70天,每天外出調查,拍攝了近7000張圖片,將18個桑葚品種分門別類。最終,這篇名為《夏津古桑葚樹生物學性狀調查及思考》的畢業論文完成,並被學校評為優秀畢業論文,並成為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了解夏津古桑樹群的參考文獻。

  回鄉創業,桑蠶不分家

  大學畢業後,正值家鄉“葚果之鄉,生態夏津”聲名鵲起,王傳振看到桑葚中的含金量,便毅然放棄大城市優厚的待遇,決定回到家鄉發展。為了了解桑葚的用途和商業價值,王傳振先到縣裏的一家桑葚酒企業工作,用8個月的時間裏邊幹邊學,了解和掌握了桑葚酒釀造流程。

  由於桑葚苗培育適宜的溫度在25℃—30℃,必須先在冬暖式大棚裏育好苗,然後再移植到這大田裏。因此,為了培育桑葚苗,2014年6月,王傳振承包了本村的一個冬暖式大棚,僅租賃費用就達到6萬元。另外,由於育苗到銷售兩年的時間裏,是沒有效益的,為此,王傳振的父母拿出了家裏僅有的、原本準備給王傳振結婚用的20多萬元,支援他的創業夢想。

  桑蠶不分家。有了桑樹,王傳振開始拾起他養蠶的“本行”,並註冊了一家生態農業公司,繼續沿用了“新絲路”這個名字。

  2014年9月,王傳振在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杏塢園建起了養蠶試點,開始試驗養蠶。雖説在大學期間也養過蠶,但那時畢竟有老師指點,這次才是王傳振真正的第一次獨立擔當。為了養好蠶,王傳振有時候要一連盯上三四天,不僅沒睡過囫圇覺,就連飯也顧不得吃。然而,也許是太沒經驗,1個月後,王傳振養的蠶開始搖頭吐水,胸部萎縮並向腹部彎曲呈半月形,沒幾天就有不少翻滾吐水死了。眼看著蠶成片死去,一時又找不到病因,王傳振心裏鬱悶極了。

  就在近乎絕望的時候,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農信聯社的工作人員找到了王傳振,幫他聯繫科技站養殖專家會診,確定蠶是氯丹粉中毒,隨後採取隔離、清洗、通風等措施,終於避免了蠶全部死亡的後果。

  看著剩下的蠶活下來了,王傳振終於松了一口氣。於是,在之後的日子裏,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晚上把預先紮好的方格蔟片平放在熟蠶蠶座上,使蔟與蔟相連。等一晚上熟蠶爬上蔟片後,再將蔟片擱挂到蔟架上。就這樣,經過精心地培育,在經歷了26天的生長期之後,王傳振的第一批蠶繭終於成功産出並售出。除去前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那一次,王傳振收入了4600元。

  雖然第一次養蠶的經過並不是十分順利,但王傳振非但沒有灰心,反而更堅定了在桑葚及蠶桑這片領域深耕的決心。在王傳振看來,夏津縣有著養蠶的先天優勢,氣候不像南方那樣潮濕,但也不會太乾燥,這樣一來,當地水土種植出的桑葚葉裏汁水甜分大,養出的蠶産的蠶絲品質都在5A以上。在王傳振的計劃中,現在蠶園還處在試驗階段,如果養殖技術成熟後,一張種蠶卵,就能育出2.5萬頭蠶,整個蠶園的純收入就能達到2萬元左右。

  推廣迴圈生態農業,帶動村民共致富

  雖然蠶園還沒有大規模生産,之前種植的桑樹苗也還沒有成材,但王傳振卻早已有了長遠的規劃:目前在夏津,農戶多種植果桑,除桑葚果能夠帶來收益,桑葉基本都被浪費掉了。如果將來養蠶得以規模化推廣,果桑樹的桑葉可用來養蠶,這將每年給農戶額外帶來3000元左右的收益。

  不僅如此,為了能夠帶動當地農戶植桑養蠶,王傳振還打算成立一個蠶桑農業服務站,專門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

  此外,王傳振還將眼光投到了蠶桑的綜合利用上。在王傳振心中,“桑雞魚堂”一直是他憧憬的理想生態狀態。桑就是種植桑葚樹,果、葉兩用,桑葉養蠶、餵養野雞等;蠶糞可以喂魚;堂就是特色食堂,桑葉茶、桑葉粉做的麵食都可以發展為特色餐飲。這樣一來,就可以利用“桑雞魚堂”來發展觀光旅遊和迴圈生態農業,並逐步建立起特色品牌。

  雖然王傳振事業還在起步階段,但家鄉的父老鄉親已經對這個“90後”充滿了期待。附近五龍堂村村民岳乃玉、李克福家的大棚裏以前都種的是黃瓜、番茄,效益不是很理想。在看到王傳振家大棚裏桑葚苗效益不錯後,表示以後也要一起種桑葚。縣裏旅遊局的副局長看到王傳振種的桑葚後,也誇獎他的桑葚果粒大,口感好,適合鮮食,希望以後可以在農戶中推廣。

  隨著王傳振養蠶技術的逐漸成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開始到生態旅遊區的蠶園裏找他學習養蠶。村民韓秀萍説,以前王寨村也養過蠶,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就斷了。現在王傳振的蠶園開起來了,像她這樣五六十歲,廠子、企業都不願意招的人,以後就可以在家門口打上工,掙到錢了。

  當談及未來的規劃時,王傳振説,他對發展桑蠶産業很有信心。雖然現在事業還在起步階段,但家鄉有著古老的蠶桑文化,豐富的古桑樹資源,只要堅持走規模化、專業化、産業化發展路子,相信將來一定會大有可為。

  (稿件來源:人民政協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