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結構改善 效益提升
- 發佈時間:2015-10-13 22:31:16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受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緩慢、中國傳統競爭優勢削弱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下跌拉低中國進口增速三大因素影響,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仍呈“雙降”局面,但出口降幅繼續收窄。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外貿表現仍然較好,不僅如此,外貿結構有所改善,效益有所提升。隨著國務院陸續出臺的一系列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預計四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體情況將好于三季度。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17.8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7.9%。其中,出口10.24萬億元,下降1.8%;進口7.63萬億元,下降15.1%;貿易順差2.61萬億元,擴大82.1%。
對此,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在國新辦10月13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進出口“雙降”受多重因素影響。儘管增速有所回落,但外貿品質效益有所提高。總體而言,今年以來中國的出口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表現仍較好。受政策效果驅動,預計四季度外貿進出口總體情況會優於三季度,出口增速有望回升,進口量降幅有可能收窄。
進出口增速繼續回落
談及中國外貿進出口“雙降”的原因,黃頌平分析指出,一是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緩慢,全球貿易持續低迷;二是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競爭優勢明顯削弱;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下跌,拉低進口增速。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健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外部環境看,目前除了美國經濟平穩復蘇外,歐元區及日本經濟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俄羅斯等金磚國家經濟甚至有所惡化。從內部環境看,中國正在進行外貿結構調整,一些勞動密集型産品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競爭優勢在弱化。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總體堅挺,與除美元以外的其他貨幣相比一直在升值,也成為影響企業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
李健認為,中國外貿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是一個新常態,需要理性看待。“總體而言,中國目前的外貿形勢還是比較複雜和困難的。過去出口增長快的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産品逐步減少,未來的增長點可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産品,但這方面增長也不會太快。”李健説。
黃頌平坦言,今年以來中國的出口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表現仍較好。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公佈的最新數據,按美元計價,今年前7個月,中國出口略降0.8%,而同期歐盟、美國和日本出口則分別下降14.3%、5.4%和8.4%,8月份中國出口下降5.5%,而美國和日本則分別下降10.4%和13.7%。
外貿品質效益有所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第三季度出口增速繼續回落,但各月出口降幅逐月收窄,7月、8月、9月降幅分別為9.5%、6.1%和1.1%。黃頌平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長期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漸顯現,外貿企業也積極履行合同協議,交貨較集中。
黃頌平指出,外貿品質效益也在持續提高。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部分機電産品出口仍然保持良好增勢,部分高新技術産品進口保持增長,對新興市場和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勢良好,貿易夥伴多元化取得成效。“上述産品的出口保持增長,正是中國外貿企業加快産品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更加注重高端製造、高附加值産品出口的重要體現。先進技術資源型産品和一般消費品的進口增長,是國家積極擴大進口戰略的重要體現,同時也表明國內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正在持續推進。”黃頌平認為。
展望四季度進出口情況,黃頌平表示,今年以來,國務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為外貿企業減負增效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目前來看,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初步預測,如果全球沒有重大的政治經濟突發事件,四季度外貿進出口總體情況比三季度要好,出口增速有望回升,進口量降幅將有可能收窄。”黃頌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