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用第一村如何煉成

  • 發佈時間:2015-10-13 15:31:08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瓊瑤 實習生鄧珉

  嘉魚縣潘家灣鎮東湖村,靠著“誠信”二字,破解農民貸款難困局。11年來,東湖村村民累計從當地農商行貸款1000多筆,近3000萬元,無一筆逾期,無一筆結欠,貸款歸還率年年保持100%。

  今年8月,該村被省信用環境建設辦公室譽為荊楚“第一信用村”。

  信用就是“通行證”

  沒有抵押物,不需“過硬關係”擔保,輕輕鬆鬆從銀行貸款幾十萬元,這樣的美事就發生在東湖村。

  東湖村黨支部副書記黃文龍説,“信用”就是通行證。

  今年,泥鰍養殖大戶肖修祥擴大了規模,需大量購買飼料,資金尚有缺口,他一個電話打給了嘉魚農商行包村信貸員蔡亞雄,不到一個星期,45萬元貸款順利下發。

  “合作11年了,我信得過他。”蔡亞雄説,從最初的5萬元小額信用貸款起步,到最多時50萬元,肖修祥從未逾期或欠款。

  9日,在肖修祥家中,記者看到屋裏堆滿了剛剛購進的飼料。肖修祥説,相比賒賬,現金購買飼料每噸可便宜200多元。僅這一項,就節省了2000多元。

  東湖村是水産專業村,水面比耕地多,299戶農民養魚,但以前缺資金投入,基本以粗放養殖四大家魚為主,收益平平。

  黃文龍回憶,那時為了一筆5000元的貸款,差點跑斷腿。也就是這筆小貸款,讓嘉魚農商行與東湖村結緣11年。

  經過幾年的磨合,東湖村農民按時還款付息,信用不斷累加,銀行的信用額度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嘉魚農商行一份報表顯示,2004年對東湖村村民的授信金額只有5000元,2015年授信金額已上升到500萬元。農商行在東湖村率先推出了農戶聯保貸款,3戶至5戶“捆綁”,不僅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等頗為優惠,而且完全實現零抵押。

  “一個農戶最高可貸50萬元,這是為東湖村開闢的特別通道。”嘉魚農商行行長楊立新説。

  全村呵護“金字招牌”

  這一份難得的信用,東湖村用心呵護著。

  2009年,3組村民劉國華因病致貧,欠下了幾萬元債,其中有一筆向當地農商行借的4000元貸款,眼看到了還款期,劉國華卻無能為力,見此情景,村幹部黃文龍自掏腰包,墊上這筆貸款。劉國華十分感動,事後想方設法分幾次將4000元還給黃文龍。

  一次失信,影響的可能是整個村的信用。東湖村村民深知,這是一塊倒下容易、立起來難的金字招牌,一定不能砸在自己手裏。

  東湖村經村民民主推選,成立了貸款協管小組,協助農商行監管農戶的貸款資金,確保資金全部用在發展生産的“刀刃”上。在村委會,設立了貸款使用和歸還公示欄,農戶貸款、付息、還本情況一目了然。2012年,一農戶從當地農商行貸款10萬元後,準備高利轉借給親戚蓋房子,協管小組獲知消息後,第一時間追回了這筆貸款。

  “農民要貸款,先得過村委會的審查關。”黃文龍説,村委會與信貸員共同開展信用調查、貸款審查、貸後管理。

  2013年,嘉魚農商行探索基層信貸機構和基層黨組織“雙基雙贏”合作模式,率先在東湖村設立了信貸服務工作室,將“櫃檯”移到村民家門口,選派信貸人員到東湖村挂點,同時吸納熟悉情況、有威信的村幹部為信貸監督員。村民匡衛林説:“過去申報貸款要到20里外的鎮上辦理,現在村裏就能申報辦理,又快又好。”

  東湖村農民“不差錢”,這讓周邊村民羨慕不已。但東湖村農民自律而且自覺,4組農民付建安告訴記者,貸款雖然容易了,但每個人也是量力而行,需要多少貸多少。

  誠信引來“金融活水”

  誠信體系的良性迴圈,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靠著農商行的十年幫扶,村裏的水産規模從小做大,品種優化,粗放養殖轉變成科學精養,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03年1000元躍升到現在的13000元,成為全縣數一數二的富裕村。全村90%以上農戶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車。

  村民的信用不僅體現在金融貸款上,還向日常的待人處事上延伸,做實事,講信譽,成為“村約”。

  東湖村的“信用招牌”也引來了不少客商,安徽、湖南、江西等地魚販子主動到府尋求合作,一些外地的經營業主進村承包魚塘……

  “很多人到村裏來取經,我們也樂於向外傳遞誠信的力量。”黃文龍説。

  東湖村人正在將“小誠信”匯聚成“大力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