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空殼村種桑養蠶“摘”窮帽

  • 發佈時間:2015-10-13 10:30:4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貴陽訊】“家住山窩窩,出門就爬坡”“九山半水半分田,養豬種谷不賺錢”“姑娘一心往外嫁,媳婦不願進家門”……這些民謠曾經是貴州黔西南州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村民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而如今,這些口頭禪演變為“要想富,種桑樹”“家住小山村,洋樓小別墅,遍地瓜果香,油路通四方”。

  大坡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曾被認定為“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地方”。近3年來,在貴州省民委黨建扶貧工作隊幫助下,探索實施土地整村流轉,種桑養蠶發展産業,注入幫扶基金,壯大集體經濟,由“空殼村”變成了“小康村”。

  剛來大坡村,扶貧工作隊一籌莫展,只能先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訪貧問窮。在摸清家底後,隊長郭定高萌生了圍繞土地找路子的想法,石頭縫裏或許可以長出生態産業。

  “種植桑樹,山旮旯用起來,在家可以養蠶,技術容易掌握,既綠化山坡又能掙錢。”郭定高説,要發展産業,必須找到帶頭人,扶貧工作隊一次又一次到府動員從大坡村走出去的能人、經營石材加工廠的民營企業家王登亮。2013年8月,王登亮放棄縣城戶口,回村成立註冊資本2000萬元的龍林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按照水田每畝每年400元、旱地每畝每年300元的標準,整村流轉土地2250畝(含新開荒地),涉及農戶230戶。

  有了合作社“全投資、全風險、産業化”帶動,農戶可以“零投資、零風險、自主式”參與。負責桑苗種植基地管理的龍飛介紹,村民無論是種桑還是養蠶都不用投入,蠶苗由合作社發,省民委還補助桑樹苗和肥料。

  走進村民王登紅家,堂屋擺著一個鋁皮架子,一堆幼蠶躺在桑葉上進食。“這兒通風好,還有兩三天就要吐絲啦!”王登紅笑呵呵地説:“一張蠶苗大概能産50-70斤,合作社統一收購蠶繭,好一點一斤18元、差一點17元。這相當於種莊稼五六倍的收益。過去‘春種一大坡,秋收幾小籮’。種苞谷只能種一季,而蠶一年能養十五六批。”

  村支書周順虎算了一下經濟賬:“我們這山旮旯,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很多土地都撂荒了。合作社到我們這裡發展種桑養蠶,老百姓既能拿到每畝幾百元的土地流轉費,還可以就近做工,掙些靈活錢。”

  篤山鎮黨委書記羅佳梅介紹,目前合作社已種植蠶桑2800畝,計劃2016年達到1萬畝。按照目前蠶繭市場價格計算,每畝每年産值在5300元以上,利潤在3000元以上。貴州省民委在篤山鎮12個沒有集體經濟的“空殼村”成立“産業發展幫扶基金”,以入股的方式向合作社注資,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分紅”。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班程農説,以前“空殼村”遇到村民反映困難,只能向上級反映,久而久之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創新幫扶資金的使用模式,將資金以集體名義投入當地産業發展,讓村一級有能力擔當轄區內公益服務事業,讓村民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才能助推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最終實現農村基層黨的建設和經濟建設互動雙贏。(向定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