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錯失非洲市場淪為原料藥供應商

  • 發佈時間:2015-10-09 08:31:49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商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作為青嵩素的重要發現者,並對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得到嘉獎,同時我國青蒿素坎坷的産業化之路也受到關注,從青蒿素提取工藝的研發者到國際市場上遇阻甚至淪落為原料藥供應商……我國青蒿素産業正在大起大落中緩緩前行。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有數據顯示,在青蒿素問世和推廣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億人次感染瘧疾,至少有100萬人死於此病,受影響最大的是兒童。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于1967年啟動研發一種新的抗瘧疾藥物。目前,以青蒿素為原料的藥物在全球數十個國家有銷售,市場非常龐大,僅非洲每年就有超過2億人次需要這種藥物。也正因此,青蒿素曾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據公開資料顯示,現今共有53條與青蒿素這一藥物相關的藥品批文,涉及16種産品,包括青蒿素、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等産品,共涉及24家藥品生産企業,但真正形成規模的還是復星醫藥和昆明制藥集團兩家。

  全球抗瘧藥公立採購市場至今仍然由瑞士諾華、法國賽諾菲等跨國公司佔據,中國企業只能當原料提供商,為外企貼牌生産,或者付出高昂的行銷代價在私立市場取得一席之地。而全球抗瘧藥市場中,公立市場佔70%,私立市場只佔30%。

  尷尬的市場地位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此前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聯繫不夠緊密,且在很多標準上難與國際接軌等原因,導致瑞士諾華等跨國藥企在非洲市場上佔據先機。

  早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部分國家使用ACT(青蒿素類復方或聯合用藥),但嚴格的預認證過程成了中國生産的ACT進入國際市場的又一障礙,因為當時沒有一家中國制藥公司符合世衛藥品生産品質管理規範。結果,諾華生産的復方蒿甲醚成了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達到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標準的藥品。同年,諾華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協議向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以成本價提供ACT。截至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與諾華協議到期的時候,諾華已經通過這一合約提供了7億人份的青蒿素藥品,使用諾華的藥品也成為非洲醫生的用藥習慣。

  眼看諾華大踏步進入非洲市場,中國藥企則更多只能扮演原料藥供應商的角色。據不完全統計,由於青蒿素原料和成藥銷售利潤比約為1:20,所以處於産品價值鏈低端的中國企業沒能在國際市場分到更多蛋糕。

  但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的原料藥生産商也在面臨嚴峻考驗。因多年來青蒿素藥品的原料青蒿草只産于中國,在2005年,曾經出現國際市場瘋搶我國青蒿素原料的場面,但此後我國很多企業盲目進入,導致了市場上出現供遠大於求的局面,企業間惡性競爭,甚至出現假冒産品,這些都讓中國青蒿素産業受損。如今,東非佔據了青蒿素植物原料供應的20%。同時,替代性提取方法,例如在實驗室環境下合成青蒿素,而不是從植物中進行分離,也已經被開發出來。中國在青蒿素原料上的優勢在逐漸削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