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堅守在沙海裏的中科院人

  • 發佈時間:2015-10-09 01:31:2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大慶

  ■天山南北綻新顏·科技記者看新疆

  52歲的黃自友和妻子一年到頭生活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新疆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中。他們每天的工作極其單調,就是用從沙漠底下抽上來的地下水,澆灌公路兩旁4公里長的綠化帶。

  他們住在不足10平米的臥室兼廚房裏。這裡荒無人煙,沒有電視信號,沒有網路,也沒有任何生活服務設施。給養也是每週才送來一次。

  黃自友夫婦看護的是綠化大隊的第21井。像他們這樣守護著的水井,在塔裏木沙漠公路中共有108個。水,滋潤著綠化帶,保護著這條436公里的全世界最長的沙漠等級公路不被風沙侵蝕。

  不論是從空中俯瞰,還是站在沙山上眺望,塔裏木沙漠公路就像一條綠色長廊鑲嵌在浩瀚無垠的黃沙之中。經過這條公路的人無不為它交口稱讚,“盛産”沙漠的西亞、北非朋友到此“一遊”,更是為它的神奇所折服。

  然而,在這神奇的背後,是科學家們25年不懈的追求與堅守。

  地處塔裏木盆地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面積達到33.76萬平方公里,地下油氣資源豐富。1995年,中國石油在此投資8億元,建起了貫穿南北、長達522公里的世界上最長的沙漠等級公路。然而,問題不久就出現了。修好的公路連續積沙,養護費用逐年增加,在公路旁建設的機械防沙體系也嚴重損毀,這些都制約了油氣田的正常勘探和開發。他們迫切需要科學家幫助解決這一世界難題。

  其實,在塔裏木沙漠公路建成之前,科學家們就已經著手研究沙漠植物的生存問題了。

  早在1991年,中科院新疆生態地理所的研究人員,便在氣候乾旱、風沙強烈、高溫酷熱、降水稀少的沙漠環境下,開展了以生物防沙措施為主體的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的深入研究和艱難探索。該所研究員、中科院塔克拉瑪幹沙漠研究站站長徐新文告訴記者,從植物引種篩選到植物園圃的建立,從先導實驗到路段示範、從工程設計到實施維護,歷時12年,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為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建設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沙漠地下是有水的,但卻屬於礦化度較高的“鹹水”。科學家們逐步確定了主要植物適應灌溉水礦化度的範圍。“比如梭梭、檉柳、鹽穗木和鹼柴適應2—28克/升的礦化水,而沙拐棗、沙棗、胡楊和枸杞只適應2—15克/升的礦化水。我們從沙漠的邊緣到腹地,從試驗到示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徐新文説。

  2003年6月17日,國家批准了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建設,總投資2.18億元。利用前期生物防沙試驗研究的技術成果,建成了全長436公里的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林帶總體寬度72—78米,總面積為3128公頃,種植各類苗木近2000萬株。工程于2006年10月順利通過驗收。

  徐新文説,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建成後,有效降低風速50%—77%,林帶內輸沙率僅為流沙地的0.98%—12.55%,有效防治了流沙對公路的危害,保證了公路的安全暢通,公路沿途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動植物種數不斷增加,使昔日荒蕪的流動沙漠充滿生機。

  沙漠防護林工程在世界尚屬首例。它是一次人類向大自然的重大挑戰,為人類治理沙漠和改善沙漠環境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和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家的創舉引起了國外的重視。中科院新疆生態地理所副所長雷加強告訴記者,目前這項成果已推廣到撒哈拉沙漠地區,為利比亞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風沙災害防治項目承擔了設計工作,併為利比亞培訓了技術人員。

  科技是沙漠公路得以持續發揮作用的強力支撐。

  早在2002年,中石油塔裏木油田公司和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為了給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護體系和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建設篩選適宜的荒漠生態植物,為增加沙漠腹地人工綠地的生物多樣性,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心建設了塔中植物園。

  塔中植物園是世界上第一個位於茫茫沙海腹地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植物園。同時兼任植物園園長的徐新文告訴記者,植物園面積有300畝,共引進新疆區內外各種植物300多種,目前保存下來的有200多種植物。

  記者在塔中植物園看到:沙拐棗、檉柳、沙打旺、補血草在這沙漠腹地里正茁壯生長。令人驚奇的是塔中植物園還有園中園,包括檉柳園、沙拐棗園、胡楊樹木園、荒漠珍稀植引種區、塔裏木盆地鄉土植物引種區、荒漠經濟植物引種區、荒漠觀賞植物引種區、鹽生植物引種區、沙生植物引種區等。

  在沙漠腹地,行走在綠植成蔭的植物園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藍天、黃沙、綠植相應成輝。科技支撐了沙漠公路的發展,也改變了石油人的生活生産環境。因為有一批中科院人在這裡堅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