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伊春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範例

  • 發佈時間:2015-10-09 00:31:5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伊春地處黑龍江省小興安嶺腹地,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該市行政區劃面積3.3萬平方公里,林業施業區面積400萬公頃。轄21個縣(市)區(林業局),總人口127萬。素有“中國林都”、“紅松故鄉”、“恐龍之鄉”、“天然氧吧”、“立體資源寶庫”美譽,是全國重點國有林區、中國最大的森林城市、全省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和全國9個也是黑龍江唯一的國家公園試點城市。近年來,伊春相繼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木藝之鄉、中國幸福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長安杯城市,並被聯合國有關組織授予“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範例——綠色伊春”稱號。

  理念——綠色化發展

  近年來,伊春始終高揚生態保護旗幟不動搖,秉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的理念,堅持走綠色化發展之路,開啟了全面建設美麗富庶、文明和諧、健康幸福新伊春的征程。

  空間環境是綠色的。伊春林區作為小興安嶺的主脈,是東北亞天然生態屏障和全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年平均氣溫在2℃左右,無霜期130天,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境內森林每年可吸納二氧化碳2430噸,生成負氧離子和植物芳香氣3340噸,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高達2.7萬個,森林中超過5萬個,是一些大城市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在全國多地遭受霧霾天氣的危害下,全年有361天的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境內702條河流無任何污染,是黑龍江、松花江兩大水系的重要支流源頭,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重要水源涵養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碳儲庫和碳納庫,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東北大糧倉安全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資源稟賦是綠色的。伊春是一塊生態凈土,極為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著豐富的綠色資源、礦産能源和旅遊資源。全市有林地面積382.4萬公頃,森林覆被率86.5%,森林總蓄積2.5億立方米。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紅松原始林群落,以及雲杉、冷杉、落葉松等珍貴針闊葉樹種110多種。野生物種多樣,棲息著珍稀野生動物434種;有五味子、人參、平貝等野生藥材49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藥典的就有90多種,總儲量佔黑龍江藥材資源的30%以上;有紅松籽、平榛、藍莓、山核桃等野生植物1390多種,年允採、允收量高達數百萬噸。地下礦産資源儲量豐富,現已發現鐵、銅、鉛、鋅、鉬、鎢、金、銀及瑪瑙、玉石、礦泉水等礦産資源45種,各類礦産地370余處,已探明儲量的有36種,佔黑龍江省的45%,具有上萬億元的整體開發價值。其中:烏拉嘎金礦是晚清時期開發的北方最大金礦,桃山玉礦是繼和田、岫岩之後的中國第三大玉礦,正在開發的鹿鳴鉬礦是亞洲最大單體鉬礦。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熔岩、大濕地五大原生態旅遊資源。伊春四季分明,風光原始,景象紛呈,春季冰融雪化,杜鵑盛開;夏季千山盎然,百水爭秀;秋季層林盡染,姹紫嫣紅;冬季銀裝素裹,雪玉冰清。

  發展方式是綠色的。伊春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産業興市”的發展戰略,率先發起並促成了大小興安嶺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功能區建設規劃實施,率先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了森林商業性採伐,率先發起了天然紅松林保護行動。以綠色崛起為目標,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經濟、低碳經濟迴圈經濟,建立了鐵力工業園區、翠巒森林食品生態産業示範基地,承接林區工業林外發展和林區經濟林中發展的項目,通過空間上的合理分佈,做到了保護與發展的並行不悖。

  支撐——生態型産業

  伊春在全國率先全面停伐以後,大力發展生態主導型産業,形成了以森林生態旅遊、森林食品、冶金及礦産開發為主,以木製品精深加工、新型裝備製造業、綠色能源、養生養老為輔的新型産業體系。生態旅遊産業。全市擁有國家2A級以上景區27處,其中5A級景區1處(湯旺河林海奇石風景區)、4A級景區8處。形成了原始森林觀光、地質考察、避暑度假、康體養生、滑雪、漂流、狩獵等20幾種旅遊産品,建設了一批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旅遊名鎮及度假區。2014年,全市共接待旅遊者62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3.6億元,同比增長了7.9%和9.3%,成為黑龍江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森林食品産業。依託優良的天然本底,重點打造六條森林食品産業鏈,全力推進“七帶一谷”建設。六條産業鏈,即:以紅松子為主的小堅果産業,以藍莓為主的小漿果産業,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産業,以五味子、平貝為主的北藥産業,森林豬産業以及山野菜系列産業。“七帶一谷”,即:綠色水稻、藍莓、食用菌、榛子、紅松果林、藥材、特種養殖等特色産業帶和匯源(伊春)綠色産業谷。目前,全市營造紅松果材林16.4萬畝,改培榛子林15萬畝;種植藍莓、藍靛果等小漿果面積1萬畝,總面積達到6萬畝,進入盛果期面積達到3000畝;食用菌生産規模達5.8億袋,其中黑木耳5.6億袋,日處理萬袋制菌廠已突破20個,棚室立體栽培規模達226棟;建成伊春森林豬養殖基地56個,飼養量達6.2萬頭;落實蕨菜、山芹菜、蒲公英等山野菜馴化種植面積2282畝。有“林都”等5個品牌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忠芝、越橘莊園等8戶企業的産品入駐龍江香港旗艦店,“友好藍莓”、“伊春森林豬”獲批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冶金及礦産開發業。按照“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思路,重點開發了鉬、鐵、鉛、鋅等礦産資源。亞洲最大的單體鉬礦——鹿鳴鉬礦採選工程工程,完成全部投資51億元,進入試生産階段。2014年,全市礦産資源開發及冶金建材業實現增加值12.4億元。木製品精深加工業、新型裝備製造業和綠色能源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5億元、9357萬元和2.9億元。2011年,伊春市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木藝之鄉”稱號。養生養老産業,已有國家中央機關老幹部養生保健基地、全國總工會職工休養度假中心落戶伊春,特別是伊春的旅遊地産發展迅猛,很多外地遊客選擇以“候鳥式生活”到伊春避暑度假,保健養生。

  環境——全方位保障

  伊春始終將優化發展環境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主動為項目落地開闢綠色通道,並給予投資者全方位的服務保障和最溫馨的人文關懷,努力創造依法高效、包容友善、互利合作的綠色發展環境。政策優勢明顯。伊春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唯一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2010年,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批復的《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産業項目建設等方面,均可享受優惠的林區接續替代産業專項扶持政策。基礎設施完善。境內鐵路連通全國各地,公路四通八達,距省城哈爾濱僅3個多小時車程,林都機場已開通通往哈爾濱、北京、大連、天津、上海、廣州的航線,伊春與外界不再遙遠。服務環境優良。開辦了對外來投資者“領辦承辦”服務,建設了“行政服務中心、網上政務服務中心”,所有行政審批一律實行“一站式”辦公,集中限時辦理,對重大投資事項實行“一事一議”,全程跟蹤服務。積極維護外來投資者的利益,堅持開展“平安伊春”創建活動,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森林城市,努力營造以人為本、公平誠信、安商富商的良好社會氛圍。

  伊春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目光聚焦這裡;伊春又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正日益煥發出蓬勃的朝氣和生機;伊春更是一座包容開放的城市,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林區人民正敞開大胸懷,誠摯邀請世界各地朋友前來考察投資,創業發展,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