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變身記”:幹群共奏和諧曲
- 發佈時間:2015-10-08 07: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圖為樂東縣城樂祥路。根治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臟亂差”,如今的樂東縣,無論縣城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經濟日報記者 何 偉 攝
為外出打工開個證明,這事放在3年前的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可能3天都辦不下來。“之前到鎮政府辦個事,要跑13公里,轉3趟車,有時候去三四次也見不到人。”樂東縣九所鎮樂三村村民施國虎談起曾經的經歷直搖頭。
小到衛生環境、百姓辦事,大到項目落地、徵地拆遷,3年前,樂東百姓似乎總有一肚子的“不滿”:群體性事件頻發、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環境“臟亂差”、經濟發展止步不前……
然而,近3年來,樂東的變化讓人驚嘆,甚至可以用“變遷”來形容。後進變先進,樂東縣是如何變身的?
環境美了 農村富了
“看到有垃圾的地方就知道是到樂東了”,這是人們對過去樂東最深的印象。如今,無論是縣城還是鄉村、大街還是小巷,總是整潔有序、清爽宜人。
樂東自2013年1月起颳起“環衛風暴”。對於環境整治運動,樂東人似乎看慣了,不以為然地認為“一定是有大領導來檢查了”。
不過,這次“環衛風暴”的主角成了樂東縣機關幹部。樂東縣委書記林北川在九所鎮當了7天環衛工人,帶頭掃了一星期馬路。在樂東縣首月環境衛生評分排名中,林北川駐點負責的九所鎮墊底,為此,他還在縣電視臺作書面檢討。
對於衛生環境整治這麼認真的縣委書記,樂東百姓還是第一次遇見。林北川對環境整治有著自己的看法:“衛生環境代表著人的精神面貌,必須下大力氣解決。衛生環境治理難,罰款只會激起群眾的逆反情緒,我們採取的方法是幹部帶頭示範,堅決不罰款,讓老百姓不再亂扔垃圾,這才是治根的辦法。”
説幹就幹,幹就幹好。林北川發動全縣幹部掃大街,堅持一年多後,老百姓都自覺保持衛生環境。“以前是垃圾堵路,現在多乾淨啊,生活在這裡很幸福。”佛羅鎮丹村村民石世姨告訴記者。
石世姨覺得生活很幸福,不僅僅是因為衛生環境好了,還在於她口袋裏的錢多了。“以前這裡的百姓很窮,種糧食不賺錢,蓋個新房都困難。”佛羅鎮黨委書記孫貽良説。
在政府的引導下,丹村村民瞄準規模高效農業,成立了哈密瓜專業合作社,石世姨所在的樂東創新婦女哈密瓜種植專業合作社有社員336人,種植哈密瓜2100多畝,年每人平均收入近2萬元。
“這個村有一多半都蓋起了新房,現在平均每年也有幾十家建新房,造價都在50萬元以上。”四川民工許宏飛隨著工程隊專門為丹村村民建新房。
作風改了 民心暖了
讓樂東百姓體會更深的變化還在於幹部變得“親切了”。
用棍棒“招呼”幹部是樂東百姓以前常見的事兒。3年前,為緩解海南電力緊張局面,海南省決定將西南部電廠落地樂東,由於幹部和百姓沒有交流溝通,結果釀成群體性事件,混亂持續了10個月。
林北川就是在這種局面下來到樂東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民生工作欠賬太多,幹部作風不實,不為老百姓幹事。”剛到樂東的林北川將首要任務放在了糾正幹部的作風問題上。
以上率下,轉作風從自身做起。到樂東的第二天淩晨4時,林北川隻身一人雇了一輛三輪車跑遍整個黃流鎮墟,和早起的教師、商販、三輪車司機交談。
當群體性事件處在僵持階段時,林北川每天深入田間、瓜棚、漁港,和村兩委班子、黨員骨幹及群眾代表座談,很少飲酒的他喝上群眾自家釀造的地瓜酒,為的是能和老百姓多説一句話,為工作的順利開展爭取群眾。
用林北川的話來説,與群眾打交道,要放下架子、沉下心子、拉下面子、撲下身子,進農家、住農戶、吃農飯,當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
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3年來,樂東全縣有60%以上機關幹部長期輪駐基層,最多時達82%。2年來,通過嚴格的考察和業績比較,樂東共提拔了45名好幹部,其中37名在工作一線提拔。
鮮明的用人導向,激發了機關黨員幹部的潛力和活力,從不願下沉貼近群眾,到自願下鄉,再到強烈要求下鄉,作風的轉變有力推動了樂東各項工作的開展。
樂東縣要求幹部走訪基層“要善於發現問題”,為老百姓解決最實際的困難。在走訪國電項目時,林北川發現,沿海地區百姓喝的仍然是鹹水,縣裏馬上研究安排資金1.82億元,解決了9.2萬人長期飲水不安全問題。
菜籃子工程、農貿市場、老年人活動中心……一項項民生工程讓樂東百姓的心裏暖暖的。如今的樂東百姓用一碗清水、一聲問候歡迎下鄉的黨員幹部們。
3年前,徵地拆遷一徵就鬧;3年後,群眾主動配合。8天完成7100多畝的海南中線高速徵地工作,18天完成海南西環高鐵拆遷工作,國電西南電廠372天建成35萬千瓦發電機組,創造全國同類項目工期最短的紀錄,並且施工環境好到沒丟過一根鋼筋、一顆螺絲。走在今天的樂東城鎮、田園、漁村,看到的是一派和諧幸福的景象。(經濟日報記者何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