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日報: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選擇

  • 發佈時間:2015-09-24 05: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馬志剛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呂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對我國制定製造強國戰略的緣由、製造業的發展方向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闡釋,敬請關注。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如何深刻理解這一部署的重大意義?建設製造強國面臨哪些現實挑戰?為什麼要以推進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怎樣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呂薇。

  記者:最近,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發佈,“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立。這有怎樣的國際國內經濟背景?換言之,我們為什麼要走“製造強國”這條路?

  呂薇:目前,我國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的換擋期,支撐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看,土地、勞動力等各種生産要素的成本增加,傳統的低成本優勢減弱;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已經接近於警戒紅線,長期積累的環境欠賬亟待解決;人口老齡化,新增適齡勞動人口增長放緩,人口紅利下降。高消耗、低成本和環境污染的粗放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必須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從國際上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中,國際競爭加劇,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發達國家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歐提出再製造,部分高端製造業出現“逆轉移”;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優勢加速推進工業化,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再分工,承接産業及資本轉移,我國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開始轉移。在這種國際國內大背景下,製造業不進則退,必須抓住機遇轉型升級。

  我國是世界製造大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但是,製造業大而不強,在創新能力、産業結構水準、資訊化程度、品質效益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準有較大差距。2010年起,我國的製造業産值一直居世界首位,但在國際化的分工中,總體上我國製造業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量大利薄:製造商品佔世界30%,附加值僅佔1/6,增加值率低於世界平均水準,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企業規模很大,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進入世界500強的大多是金融和資源密集型企業,製造企業極少;我國是世界製造産品出口大國,但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産品檔次和品質不能滿足要求,産能過剩與部分有效供給不足並存,如安全食品、中高檔消費品供應不足,一些國內消費需求流向國外等。因此,國家提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力爭通過3個10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

  記者:現在很多觀點都認為,中國製造的傳統比較優勢快沒了,製造業沒有“奔頭”了。如何認識我國建設製造強國面臨的優勢和劣勢?

  呂薇:所謂製造業的傳統比較優勢是指低成本的資源、勞動力和軟環境約束。正如上所述,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競爭優勢正在減弱,不能再走依靠低成本擴張的老路,而是要依靠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創新發展,重塑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目前,要素成本上升和競爭壓力已形成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我國正在涌現出一批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城市,企業、産業和區域的發展開始出現分化。隨著我國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創新和技術進步在經濟轉型和穩定增長中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今年以來,我國上半年GDP增長7%,第二産業增加值增長6.1%,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産品高速增長。如,電子電腦伺服器、工業機器人、光電子器件産量同比分別增長1.1倍、85.7%和27.5%。創新型企業、轉型發展起步早的地區,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經過長期的積累,我國的産業技術發展也進入一個新階段。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的科技投入持續快速增長,産業技術進步加快,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産業技術發展從過去的全面跟蹤模倣轉向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部分領域趕超並存,儘管大部分行業仍處於技術追趕階段,但部分領域從模倣追趕者變為同行者,少數領域進入世界前列,如,高速鐵路和特高壓輸電等。部分行業的排頭兵企業依靠創新提高競爭力,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如華為。一些創新型城市依靠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前沿技術産業化發展,如深圳成為我國企業創新的高地。

  只有夕陽技術和夕陽企業,沒有夕陽産業。創新不僅在催生大量新興産業,而且向傳統産業深度滲透,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發展模式。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有三種主要模式:一是提升産品、服務檔次和效率,從低端製造轉向高端製造,提高附加值,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二是産業價值鏈升級,從低端加工製造環節向研究開發、設計和市場開拓、標準、檢測、售後服務等環節延伸,發展高端生産性服務業。三是利用新興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優化産業結構。比如,食品、服裝業、汽車、建築是關係到城鄉居民吃穿住行的傳統産業,目前,一些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和創新,提供更安全和營養的食品,使用新材料、新設計的服裝,生産新能源汽車,建設綠色建築等,實現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總體來看,我國製造業具有較大的潛在競爭優勢。如,我國具有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産業鏈比較全,製造能力強;擁有巨大的市場是重要的創新優勢,可以分攤創新成本,提高創新的規模效益,吸引一些發達國家用技術換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技術積累和資金積累能力強,産業配套基礎較好,産業鏈齊全;與發達國家相比,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多,成本相對低,在技能密集型産業有優勢。由此可見,我國的製造業發展空間還很大,只有堅定不移地進行産業升級、創新和提高勞動生産率,才能將潛在的優勢轉變為現實競爭優勢。

  記者:我國製造業發展並不均衡,一些生産製造企業已達到4.0的水準,但還有很多企業連2.0都達不到。為什麼《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

  呂薇:兩化融合是工業化發展的一場革命性變化。資訊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創新最活躍、滲透性最強、最廣泛的領域,資訊技術正在與製造、能源、材料、生物等産業,以及醫療、教育、物流、金融等服務業深度融合,引發了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正在催生電子商務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産業。

  兩化融合的重點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高實體經濟的效率和創新能力。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搶佔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的制高點。如,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提出工業網際網路,日本提出智慧機器人計劃等。我國處於追趕階段,要重視傳統工業的資訊化。工業4.0是智慧化製造,以自動化、數字化為基礎,我國大部分企業還在工業2.0、3.0階段,需要補自動化、數字化的課。

  兩化融合需要全産業鏈的發展。網際網路、物聯網的推廣應用帶動上游關鍵設備、部件、感測器和工業軟體等裝備製造的發展;反過來,上游的發展又促進下游應用的發展。

  實現兩化融合,互聯互通是關鍵。一方面,要加強物理網路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是建立數據標準,打破壟斷,促進資訊的互聯互通,打破資訊孤島,特別是要優先實現政府資訊的公開和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

  兩化融合對政府和企業的管理水準要求高。如,電子政務的核心是政務,電子只是一個手段,要通過行政改進和改革,使管理流程適應資訊化的要求。要加強兩化融合的制度和機制建設。推進兩化融合,要政府搭臺、社會唱戲。政府主要抓軟硬體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加強基礎網路的建設,支援共性技術和標準的研究開發;另一方面,要加強資訊安全、智慧財産權保護、網路公平接入和資訊互聯互通等制度建設,促進網際網路的便利和安全使用。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發展方向,進行自主投資。

  記者:在推進智慧製造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的關係,防止各地出現一哄而上、低水準重復建設的局面?

  呂薇:製造業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領域,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因此,實施製造強國戰略,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其中,政府的關鍵作用是創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有效引導市場,而不是干預企業的技術選擇。一方面,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有效配置各種生産要素的發展環境。通過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完善標準體系和嚴格執法,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等舉措,進一步調動全社會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外部效益大、市場不願做或無力作為的領域發揮作用。比如,加強基礎研究和産業共性技術研發的投入,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和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品提供領域加大資金投入。同時,改進、完善資金配置機制,提高政府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

  在不同的産業技術發展階段,政府的作用不同。在技術追趕階段,技術和市場比較成熟,發展方向比較明確,政府可以通過財稅等手段支援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促進産業技術進步。而在新興技術和前沿技術領域,技術和市場都不成熟,新興産業的培育和發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場選擇,政府重點支援前期研發、試驗示範和市場培育。由政府選擇項目,可能扼殺一些較好的創新。因此,大部分新興技術産業的形成和發展要主要依靠市場選擇,不能越俎代庖。這就要求,要大力提高市場導向的創新能力,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動力;建立鼓勵製造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強政策的穩定性和透明度,形成透明、長期、穩定的激勵機制,形成可預期的投資回報,鼓勵社會資本進行長期的技術改造和創新投入。(經濟日報記者 馬志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