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法國人浪漫的名聲是從哪來的?

  • 發佈時間:2015-09-23 10:30:55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説到法國就想到艷遇,見到法國人就覺得多情,聽著嘰裏咕嚕的法語好像説的都是“我愛你”。我們為什麼就給法國貼上了浪漫的標簽呢?

  浪漫主義裏浸泡出的“獻殷勤”氣質

  法國人浪漫的名聲不是近年來才有的,魏源在《海國圖志》裏就曾經感情複雜地説:“(法國)國民最精神好禮,厚待遠客,男女會集鼓舞,唯樂目前,不慮久遠。危時敢作敢為,寧死不居人下。其女巧言如簧,甚悅人意,但不甚守禮。”好像是有點兒我們現在理解的“浪漫”的意思。

  20世紀上半葉,革命運動在世界範圍內風起雲湧,不少革命志士將法國大革命作為藍本,雄心勃勃地赴法留學,法國風土人情因此傳得更廣。那麼,我們印象中法國人的浪漫到底是不是有章可循的呢?

  在法國,“浪漫”這個詞説的基本上都是浪漫主義文學和藝術。我們通常所説的“浪漫”更接近於法國人所説的“殷勤”:妙齡女子站在街邊伸出手指,立馬有男士上前遞煙點煙,然後各自飄然而去。

  “浪漫主義”(romantic)一詞源於中世紀各國用拉丁文演變的方言所寫的“浪漫傳奇”(romance),以騎士文學為代表,不可或缺的題材就是看不到、摸不到、得不到、但可以為之獻身的愛情。

  在騎士文學盛行的法國,小説裏宣揚必須摒棄任何私心雜念才能贏得貴婦人的愛情,“夫人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旨意”。騎士的浪漫在18世紀前後進一步得到傳承和深化,變成革命者的浪漫。經過革命的動蕩、國家的戰爭以及帝王統治的衰微,法國人日常談論的話題落在文學改革和藝術創新上,盧梭揮著啟蒙大旗為個性解放吶喊,雨果寫下鐘樓怪人的忠貞愛情,盧米埃爾發明瞭會動的圖畫——浪漫指向一種激情、一種率真、一種突破常規,也是一種革命性的舉動。

  貴婦人們廣辦沙龍,社會名流和文人學士在沙龍裏眾星捧月般圍著她們徹夜長談。在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他們尤其喜歡討論突破束縛的真愛,這對社會風尚産生了直接而廣泛的影響,人們在愛情上找到了反傳統的突破點。

  二戰後社會地位提高的女性進一步要求婚姻愛情自由,對法國的社會道德風氣産生重大影響,坦率追求情愛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很正常的事了。

  古羅馬花天酒地的傳統和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塑造了享樂主義生活方式。這種精緻的生活方式傳入近代法國後如魚得水。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的帶動下,整個法國上流社會都過得極其精緻,並成為了奢侈消費的先行者。

  法國的經濟繁榮加上浪漫主義的熏陶,法國宮廷成為奢靡之地,路易十四穿的一件衣服上就有價值1400萬法郎的金剛石。

  在路易十四的影響下,奢華享受風靡一時,藝術品、美酒、烹飪、音樂等與享樂有關領域的發展都十分興旺,手工業者的手藝在活躍的市場上舉世無雙。到了1700年,巴黎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法蘭西也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巴黎成為時髦風尚和藝術的中心,巴黎人引領著歐洲人民消費的新潮流。

  這些豐厚的文化遺産留存到今天,映射在人們眼中的標簽化作了波爾多葡萄酒、香奈兒五號、高級成衣定制、普羅旺斯薰衣草……這些“法國製造”的統一標簽是“奢侈品”。

  美國人帶來了新氣象

  不同於拉丁民族狂放的激情,得益於深厚和多元化的文化積澱,法國的浪漫呈現出一種貴族化傾向。浪漫的法國人手持高腳杯莞爾一笑地説“你也看普魯斯特嗎”,而浪漫的拉丁人早已摟著陌生姑娘的腰跳起了熱情的弗拉明戈舞蹈。

  更不同的是大西洋那邊的美國人,民族多元、歷史短暫、革命徹底,所有這些都使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而不得不輕裝上陣。美國人追求創業服務所需要的正視現實和實效價值觀,舉起功利主義的旗幟,並創造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大眾文化。

  法國則決然不同,儘管大眾文化已經侵入世界角落,但法國的特殊文化淵源卻使其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形態。如果説美國是純正的大眾文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那麼法國則是大眾文化的規避者和過濾者。法國的各個時期皆有令人矚目的文化表現,這使其精英、高雅的觀念頑固而盛行。二戰後,法國文化藝術中心地位旁落美國,但在今天依然堅持成為通俗文化中的孤島。兩種截然相反的氣質除了提供不少歐美互損的“哏”以外,也在客觀上增強了對方的存在感。

  這麼説來,法國浪漫氣質深入人心,還得謝謝其在文化上的對手美國。

  以上可能是人們産生“法國人浪漫”想法的原因。但法國人是不是真浪漫,比其他國家的人浪漫多少,就很難科學地得出結論了。

  文化人類學理論告訴我們,當我們厭倦了日復一日的生活時,就會對異文化産生一種理想化的期待,這種期待往往還暗含著對本文化的批評。

  (據壹讀百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