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看小馬鈴薯如何 風靡全球

  • 發佈時間:2015-09-23 05:55:5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鈴薯,學名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馬鈴薯總産出3.76億噸。隨著近年我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確立,2014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萬公頃,鮮薯産量9500多萬噸,面積和産量均佔世界四分之一左右,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生産和消費的第一大國。

  馬鈴薯在中國名字很多,廣東叫“薯仔”,山西名“山藥蛋”,福建謂“荷蘭薯”……北京人稱之為“馬鈴薯”,這個名字讓人們幾乎忘記馬鈴薯並不是土生土長,而是漂洋過海的“外來戶”。

  馬鈴薯的原産地,在遙遠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第一批歐洲探險家們到達秘魯時,發現當地人種植一種名為“papa”的地下果實,“煮熟後變得柔軟,吃起來如同炒栗子一樣,外麵包著一層不太厚的皮”。這就是馬鈴薯。後來,馬鈴薯被貪婪的殖民者作為戰利品帶回歐洲。之後近一個世紀,馬鈴薯的用途只限于園圃栽植。

  馬鈴薯在歐洲被廣泛認可,愛爾蘭人作出了很大貢獻。愛爾蘭島土地貧瘠,穀物小麥長得不好,馬鈴薯很快推廣開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歐洲各國的主要作物。現代科學證明,除碳水化合物外,馬鈴薯還能提供相當多蛋白質和維生素,而馬鈴薯的食用方法也比較簡單。

  在中國,明代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中記載:“土芋,一名馬鈴薯,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據此推算,馬鈴薯在中國種植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我國自古以來以大米和小麥為主食,馬鈴薯通常作為配菜,因此其主産區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

  如今在歐美發達國家,馬鈴薯早已作為主食食用,在人們的飲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國,馬鈴薯的消費形式多以鮮食為主,加工利用落後於發達國家,加工關鍵技術及裝備也多源自對國外相關技術設備的引進及改造。

  2014年,中國政府發佈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廣泛宣傳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的藥用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藥用價值。古代醫學典籍《本草綱目》記載,馬鈴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二是自身的物理性質在醫藥方面的作用。馬鈴薯澱粉可用以製作糖衣、膠囊等,以及牙科材料、醫用手套潤滑劑等,還可作為維生素、葡萄糖等藥品原料。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推進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開發,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産品,科學引導馬鈴薯主食消費,使馬鈴薯逐漸成為居民一日三餐的選擇之一,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我國馬鈴薯加工産品形式主要為澱粉、全粉、油炸薯片和薯條等,産品種類單一、營養價值低,缺乏適合我國居民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産品。由於馬鈴薯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通過對傳統主食內添加一定比例的馬鈴薯加工成新型馬鈴薯主食産品,有望增強傳統主食的營養價值,將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營養型主食的需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我們通過對馬鈴薯主食的營養含量和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及膳食纖維的含量進行了對比檢測分析,發現馬鈴薯饅頭、麵條等主食産品的營養價值高於小麥饅頭、麵條等傳統主食産品”。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研發團隊開展了馬鈴薯義大利面、胡辣湯等主食産品的試製,完成了全粉添加對馬鈴薯麵糰的流變特性影響研究,初步確定了含40%馬鈴薯全粉饅頭的營養功效測評試驗方案,成功生産了55%佔比的即食馬鈴薯米粉,並申報相關專利20項。在專用設備研發上,初步完成了馬鈴薯麵條設備選型及功能改造方案,製造出一體化倣生捍麵機樣機並開始市場推廣。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王小虎分析認為,我國未來馬鈴薯主食加工潛力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現有馬鈴薯主食原料或半成品加工的潛力,目前我國馬鈴薯澱粉、全粉(包括熟粉和生粉)、薯片、冷凍薯條等生産能力分別約達到年産50萬噸、15萬噸、30萬噸和17萬噸,已具備一定的加工基礎。隨著馬鈴薯主食産業化的推進,從主食産品消費需求推算,預計我國馬鈴薯全粉年生産能力可達1000萬噸以上;二是主食産品加工潛力,與小麥麵粉復配、稻米及其米粉復配的馬鈴薯主食産品年加工能力預計可達2000萬噸左右;地域特色型及休閒功能型産品年加工能力預期可達800萬噸左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