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戰略搖擺,惠普或錯失轉型良機

  • 發佈時間:2015-09-21 09:31:1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事實上,自惠普原CEO馬克·赫德被“驅逐”出惠普董事會後,惠普的發展戰略就一直處於搖擺不定中,不斷收購,又不斷曝出收購醜聞。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惠普以往在研發、産品等方面都缺少有機融合,裁員過冬也成為惠普CEO惠特曼在轉型不力後的殺手锏。“惠普目前的最大問題就是缺少一個清晰的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缺少指引這樣一個巨頭前進的領路人。”沈萌認為,惠普不如去收購一家有戰略眼光的創業者創辦的企業,來彌補惠普領導者的空缺,同時為其重新注入其賴以成功的工程師創造基因

  惠普方面日前傳出消息稱,旗下企業業務部門預計將再裁員2.5萬-3萬人。截至2014年末的數據顯示,惠普擁有的員工數量超過30萬人,這意味著最新一輪裁員將涉及惠普總員工規模的10%左右。

  截至2015年7月31日的惠普第三財季顯示,惠普來自個人電腦和印表機業務的營收也正在不斷下滑:上一財季,惠普該部分收入下滑了11.5%,此外,近期惠普仍在向外界釋放PC和印表機業務未來將遭受艱難形勢的信號。另一方面,上一財季惠普來自企業業務上的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也不容樂觀。

  惠普儘管早已決定將重心從PC業務轉向企業業務,但其目前在企業業務方面的發展並未跟上企業需求。於是,在將企業業務分拆前夕,惠普宣佈再度裁員。

  裁員計劃不斷加碼

  惠普的裁員計劃不斷加碼。在本輪裁員之前,惠普已在全球裁員5.5萬人。

  2012年5月傳出2014財年結束時裁員2.7萬人的計劃,當年9月擴大至2.9萬人,2013年底又上調至3.4萬人。在2014年5月,惠普再次修改計劃,宣佈在2015財年裁員4.5萬人—5萬人,惠普CEO惠特曼當時公開表示:“我預計本次裁員之後將不會有新的裁員計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2014年10月惠普確認將一分為二時,又宣佈將在執行分拆過程中再度裁員5000人。現在,惠普裁員“諷刺劇”又有了新劇情。

  裁員成本也在不斷攀升。2012年5月,惠普預計2014財年結束時,裁員相關費用約為18億美元;當裁員計劃升至5.5萬人時,預計成本已變為55億美元。

  為了擺脫業績持續下滑的危機,惠普正在推進“分拆計劃”:即在2015年11月1日之前將惠普分拆為“惠普公司”和“普惠企業”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前者主營PC和印表機業務,後者主營企業專用的電腦伺服器、數據存儲設備、軟體、服務業務等。

  惠普首席財務官凱西·萊斯傑克認為,2015年10月以後,惠普將一分為二,更多的裁員可能會由此而來。

  數據顯示,2015年惠普的裁員進度為:截至第二季度共計裁掉4.8萬人;第三季度又裁掉了3900人——截至第三季度的裁員規模為5.19萬人;這也就意味著,在第四季度結束時,惠普將再次裁員3000人以上。

  中國惠普也在推進分拆計劃:即將中國惠普旗下的華三通信網路公司和中國惠普企業業務(包括伺服器、存儲、技術服務等業務)置入一家新成立的全資子公司——紫光華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華山”),待分拆完成後由清華控股注資51%,將紫光華山變為中外合資企業。

  本土2700多名企業集團業務員工被要求8月14日前全部重簽合同至紫光華山和另一家公司名下。但接受記者採訪的中國惠普員工表示,重簽合同設置的條件“不合理不公平”,因此數百名員工離職了。

  惠特曼日前在接受美國財經電視臺CNBC採訪時表示,惠普之所以又著手進行又一輪裁員,部分是由於如今的科技市場變化速度異常快。“我們的服務業務就明顯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隨著新技術不斷涌入市場,我們不得不調整結構,把勞動力轉向低成本區域,未來還將會採用比目前更多的自動化技術。”

  據悉,本輪裁員的目標是把惠普在全球的30萬員工數量減少10%。惠普同時還預計,公司在勞動力成本較低國家的員工比例,將會從目前的42%上升至2018年的60%。

  搖擺不定的戰略

  “裁員滾滾”的背後,是惠普業績長期極弱不振的現實。特別是在2011年9月前任CEO李艾科下臺、現任CEO惠特曼上臺至今,惠普進入持續下滑的通道。

  梳理歷年財報發現,2011財年第四季度至2015財年第三季度的4個財年、16個季度中,惠普營業收入除了2014財年第三季度實現1%的同比微增之外,其餘15個季度都是同比下滑;凈利潤除了2013財年第三季度和2014財年第一、第二季度實現同比增長之外,其餘13個季度都在同比下滑、甚至虧損;其中,12個季度是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雙降,從未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雙增。

  是什麼導致了惠普業績的持續下滑?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IT業界人士都認為,搖擺不定的公司戰略是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

  惠普原CEO馬克·赫德自2005年開始在任5年,在其任期之內,惠普超越戴爾成為全球PC老大,營業收入由800億美元增加到1146億美元,並且花費將近200億美元發起4項收購,讓惠普成為更大的公司。但由於性醜聞事件,其被迫於2010年8月辭職。

  馬克·赫德的繼任者是在任1年多的李艾科。李艾科上任不久,業界猜測他將會分拆惠普,但他先是表態不會分拆、將帶領惠普向雲計算轉型,但2011年8月他突然對外宣佈考慮分拆、出售旗下PC業務,引起惠普內外一片震驚。

  一位IT業內人士表示,當時惠普考慮分拆、出售PC業務,意味著放棄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這錯過了“移動大風口”;惠普還收購過一個很受歡迎的軟體産品WebOS,但李艾科2011年8月宣佈放棄WebOS軟體計劃,但發起100億美元收購軟體開發商Autonomy,這也讓惠普失去一個從硬體到軟體的轉型機會。

  突然宣佈PC分拆計劃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引發惠普內外的混亂,當年的報道顯示,惠普的一些高管被挖、技術人員流失、零售渠道的合作夥伴也轉投聯想、戴爾等。

  此後,魯莽的李艾科被惠普董事會“拿下”,惠特曼從2011年9月接任至今。惠特曼仍未解決戰略搖擺的問題,上臺之後,她也表態不會分拆惠普,認為惠普各項業務“在一起更好”。

  她還對外發佈5年戰略:2012年是診斷期、2013年是重建期、2014年是復蘇期、2015年是加速發展期、2016年成為行業領導企業。對照惠普慘澹的業績,從目前看來,該5年規劃無異於一個笑談。

  惠特曼任上,讓外界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始於2012年的裁員計劃。2013年第二季度惠普PC全球老大的位置被聯想奪走以及2014年10月重新提出的、被競爭對手譏為“出爾反爾”的惠普分拆計劃。

  惠普計劃在11月1日之前完成分拆。在分拆之後,惠特曼將出任惠普企業首席執行官;凱茜·萊斯傑克將出任惠普公司首席執行官。

  惠普分拆為“惠普企業”和“惠普公司”,被認為是朝著企業級市場發力、轉型。這一轉型計劃能成功嗎?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惠普融合了系統、存儲、網路、計算的硬體平臺是亮點業務,但其面向企業級市場的轉型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因為在網路設備市場上,思科是領導者;在伺服器和存儲設備市場上,聯想和戴爾都在擴大自身市場份額,惠普前景並不明朗;而在軟體業務上,惠普的規模仍然較小,還面臨著甲骨文等企業的擠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