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平凡創新不平凡

  • 發佈時間:2015-09-18 01:30: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2月,英國諾丁漢大學産業經濟學榮譽教授G. M. Peter Swann(斯旺)出版了專著《平凡創新:我們是如何創造國家財富的》。該書對各類創新進行了條分縷析,而不是簡單地高呼“創新萬歲”,並提出了“平凡創新”的概念。

  平凡創新指的是這樣一些創新:不起眼的,頻繁發生的,非職業化的,非驚天動地的,像野花野草那麼普通的。這種創新的目的,不是增強企業的商業績效;這種創新的結果,主要不是物質財富之創造,而是福利與幸福之類的“財富”增長。斯旺稱之為“R型財富”。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Von Hippel教授早就論述過,創新不僅是商業世界的現象,當用戶不能在市場上找到品質、價格都滿意的商品時,他們也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愉悅感而創新。另外,“社會創新”的概念也超越了嚴格商業意義上的創新之分析框架。斯旺在書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是基於兩個“區分”與一個模型:一是對物質財富與R型財富的區分,一是對外部經濟活動與家政經濟活動(oikonomia)之區分;一個關係模型則將九類經濟活動與兩種財富聯繫起來。

  斯旺認為,商業創新或企業創新有兩大特徵:第一,其目的是提高商業績效,因而只對物質財富有間接影響,對R型財富的間接影響則很小甚至可以忽略。由於商業創新離家政經濟活動很遠,大部分商業創新對於企業是很重要的,但對最終消費者的意義不大。例如,若某項創新有降低成本之效,但該創新産生的經濟利潤基本上被企業所吸收。斯旺發現:創新活動的性質離家政經濟活動越遠,這一創新的社會效益與創新者收穫的經濟效益之比就越低。

  第二,企業創新基本上具有創造性破壞之特徵,因此,創新的社會效益——創新者、其競爭對手、消費者等各方獲得的正效益或負效益之總和——通常是很低的,因為被創新擠出市場或市場地位大大受損的那些人遭受的巨大損失抵消了創新帶來的正效益。大部分創新經濟學家都覺得創造性破壞是必然的,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斯旺卻花了專門一節的篇幅來討論“企業創新的破壞性側面”,他將創造性破壞分解為不同形態,並分析各類破壞形態對物質財富與R型財富之影響。

  平凡創新則不涉及創造性破壞,因為這類創新對商業事務幾乎沒有影響。斯旺比喻説,平凡創新像是“一陣和煦的創造力輕風”。由於平凡創新多産生於家政經濟活動,故對消費者的影響較大。平凡創新産生的創造性破壞很小,因而這種創新的社會效益較高,能直接導致R型財富的增長。

  平凡創新與社會創新是不同的。社會創新是要為滿足重大社會需求而提供市場未能提供的解決方案。從受益對象來看,平凡創新與社會創新似乎不好區分,但二者有一個根本的區別:無論是企業創新還是社會創新,創新的主體與消費者往往是分離的;而對於平凡創新,創新主體(無論是某個個人還是一個集體)與消費者幾乎是合一的。因此,這裡不存在“市場失效了,所以需要我們自己來創新”這樣的前提判斷,因為此處本來就沒有市場。

  斯旺在結論部分説:“平凡創新是關於我們老百姓如何創造國家財富。企業並不具有創新或財富創造的壟斷權”。因此,平凡創新不平凡!

  在我國大力提倡萬眾創新的今天,平凡創新的概念對我們應有啟示意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