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李集村:綠水環繞稻花飄香

  • 發佈時間:2015-09-16 02:32:3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呂繼軍本報記者呂兵兵

  位於南四湖畔的山東省魚臺縣,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美譽。因地勢低窪,境內分佈著10萬畝原生態濕地,濕地南側是蜿蜒曲折的惠河。從惠河旅遊碼頭出發,沿著河堤向南走不多遠,就到了村美人和的濱湖街道李集村。

  “你看,俺村後面是惠河,村前也有條小河,這樣,整個村子都被綠水環繞。村莊周邊都是種水稻,現在正是稻花飄香的時候。”見到記者前來,村民李丙娥説起來頗顯自豪。

  站在村口的小橋上,抬眼望去,數只白毛紅掌的鵝在水中慢遊,優雅的身姿倒映在水中,悠然自得,加上河邊路旁的紅花綠葉,遠處的白墻紅瓦,構成一幅恬美靜謐的鄉村畫卷,漫步其中,便有“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幾年前,俺村還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晴天帶土、雨天沾泥,是這幾年的美麗鄉村建設改變了這裡。”村黨支部書記李培忠説。

  李培忠介紹,村裏所有大街小巷都進行了硬化,且隨路修建了下水道,並蓋上了水泥板防止落入雜物,主要街道兩側還鋪設了6500余平方米花磚,讓村民徹底告別了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尷尬。

  濱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峰介紹,自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李集村先後整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文明行動、城鄉環衛一體化、清潔庭院和坑塘治理等項目,加上部門幫扶、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資金260余萬元,同時發動農民投工投勞,實施了“綠化、亮化、凈化、美化、硬化、文化”六大工程。

  綠化是李集村的一大亮色。村裏南北大街兩側各有5米寬的綠化帶,綠化帶裏植滿了百日紅、冬青、紅葉石楠、白蠟、龍柏、大葉女貞、竹子和木瓜等苗木,微風吹過,搖曳生姿;樹下和村民房前屋後都種滿了月季、雞冠花、紅花酢漿草等,煞是好看。原來,幫扶該村的是魚臺縣林業局,指導幫助該村種植綠化苗木4500余棵,實現綠化4860平方米。

  今年62歲的村民李金良,是村裏的環衛保潔員,由縣裏委託的專業公司統一招聘和管理,負責村裏的保潔任務。街道上,每隔50米就放有一個垃圾桶,鎮上的垃圾車每天來清運一次,村莊凈化就這樣實現了。

  李金良説,現在道路硬化了,污水歸流了,垃圾處理了,村裏變得又乾淨又漂亮,大夥兒都很滿意。

  走著走著,就到了村裏的文體廣場,廣場邊是一處池塘,裏面的荷花開得正艷。“以前村裏沒有文體廣場,村民吃完飯就是看電視、打打牌,沒什麼文化娛樂。現在,大夥兒有空就來這裡跳跳舞、扭扭秧歌、拉呱聊天……熱鬧得很。”村民李曉紅接過話茬説。記者從她的介紹中了解到,每當夜幕降臨,村裏的56盞路燈準時亮起,村民或在健身器材上鍛鍊,或在長亭裏的石桌前聊天,或隨著音樂的節奏跳起輕快的舞蹈,一天勞作的疲憊一掃而光。

  環境變美了,鄉風文明也在孕育之中。村裏以“孝德”為提升農民道德水準的突破口,打造了“孝賢文化一條街”,製作精美的“四德”榜上,寫的是村民身邊的先進典型和事跡,吸引村民駐足觀看,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著村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

  稻花飄香的李集村,農民的收入怎麼樣?李培忠告訴記者,村莊位於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魚臺大米”的生産範圍內,水田裏全部種植優質水稻。同時,旱田裏則種植綠色食品毛木耳。這兩年,村裏成立了毛木耳種植合作社,整合投入400多萬元,建成了500畝省級現代高效綠色食用菌(木耳)産業園區,包括採用現代微噴系統和殺蟲系統的標準菌棚230余棟。

  “俺去年種了倆棚,收入了11萬多元。今年種了5個,估摸著能收入四五十萬(元)吧。”在棚裏採摘木耳的村民李剛笑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