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能源發展的兩個關鍵:煤企轉型和新能源開發

  • 發佈時間:2015-09-15 07: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十八屆五中全會即將在10月份召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是其中一個大熱點。在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的當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程度加深,新興産業層出不窮、表現不俗。因此,中國經濟網特別挑選了汽車製造、家電、房産、電腦和通信、紡織、百貨、基建、銀行、能源、鋼鐵等十大傳統行業,以及無人機機器人3D列印物聯網新能源車網際網路金融、專車服務、智慧醫療、餐飲O2O、服務業O2O等十大新興行業,分別進行了梳理和展望,以便讀者能更清晰地了解這20個行業正在以怎樣的姿態迎接"十三五"的到來。本文即《十大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十大新興行業前景展望》系列報道中的第9篇。

  

  (資料圖)

  今年以來,我國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産業一直處於低位運作,據“中經産業景氣指數”顯示,三個行業前兩季度的産業預警指數均在偏冷或過冷的範圍。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7月27日召開的上半年全國能源形勢發佈會上也曾指出,上半年傳統用能行業需求大幅回落,能源生産、投資、進口增速下滑,能源供需總體寬鬆。然而,當前能源消費低速增長、市場供需寬鬆的格局,也為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契機。從當前出現的一些新的能源消費特點來看,新能源的發展還將是未來的大趨勢,而轉型升級則成為煤炭産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煤炭産能仍過剩 行業整合步履蹣跚

  據國家能源局公佈的數據顯示, 2015年上半年我國煤炭産量約17.9億噸,同比下降約5.8%;四大主要用煤行業中除化工行業外,電力、鋼鐵、建材行業用煤量均有所減少;全國進口煤炭約9987萬噸,同比下降37.5%。另有分析稱,在市場需求無大幅回升及相關政策的影響下,今年我國進口煤炭量會繼續保持下降態勢,預計將降到2.2億噸,較去年全年減少7000萬噸。

  受需求量減少和環保政策的多重影響,淘汰落後産能依舊是能源行業重要的發展方向。中國經濟網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網站獲悉,國家能源局和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聯合發佈了《2015年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計劃》,其中明確規定2015年全國淘汰煤礦數量為1254處,其中關閉退出1052處,改造升級202處;計劃淘汰落後産能7779萬噸,其中關閉退出6391萬噸,改造升級1388萬噸。

  各地方也在都在控制煤炭産量,根據山西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到2020年,原煤産量將控制在10億噸以內,內蒙古也計劃將今年全區原煤産量控制在10億噸以內。近日,山東省發改委和省煤炭工業局日前聯合發文,確定2015年全省煤炭産量控制在1.46億噸以內。

  從前7月的數據來看,山西省累計生産原煤5.31億噸,同比下降4.3%。陜西省煤炭産量2.63億噸,同比減少2020萬噸,下降7.1%,山東省煤炭産量8610萬噸,同比下降5.5%;雲南省煤炭産量2763萬噸,同比下降10.7%;遼寧省國有重點煤礦煤炭産量3082萬噸,同比下降7.8%。

  儘管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煤炭産量控制依舊任重道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主任邢雷表示,“目前煤炭産量降幅出現了收窄的情況,説明瞭控制産能的任務還是比較艱巨。”

  汾渭能源煤炭分析師王旭峰表示,“煤炭産量同比去年有所下降的,但是整體産量還是很難控制。中小煤礦關停對總量影響不是很多,幾個主要礦區的生産能力還是挺強的,並沒有降多少。”

  在此狀況下,煤炭企業實施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必然選擇。有媒體報道,在行業低迷的環境下,已經有九成煤企陷入了虧損的局面,企業要想脫困自救,就要擺脫單一生産煤炭品種思維的束縛,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在煤炭主業上實行大集團跨區域發展戰略,一方面要順應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網際網路+等國家大的戰略佈局和新興市場的發展需要,搶灘登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産業,從而抬起頭走路,增強煤炭企業的內部造血功能,在煤炭市場回暖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認為,尋找新的增長點、轉型、煤炭清潔化、煤炭走出去等措施,都可以成為煤炭企業應對困境的中長期措施。

  傳統行業比重已開始下降 新能源必成主力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14年底,國務院頒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指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路徑是: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發展核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石油比重為剩下的13%。

  而地方政府也在陸續推出相應的扶植政策。8月26日,北京市頒布了針對“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並網發電的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市級財政按項目實際發電量給予獎勵,獎勵標準為每千瓦時0.3元(含稅),每個項目的獎勵期限為5年”的政策。在業界看來,這將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形成更為顯著的示範效應,對分佈式光伏,乃至整個中國光伏産業都是重大利好。

  對於我國新能源未來的發展,行業內普遍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提高低碳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實現增量調整;二是提高石油、天然氣在化石能源比重,降低煤炭的比重,實現存量調整,並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化;三是提高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的比重,降低煤電(火電)比重。而我國的能源結構調整進度也正在向計劃目標不斷前進。

  據中電聯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主要電網統調發電量比上年同期增長0.6%(日均),最高發電電力合計72644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長1.5%。其中,火電2087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2%;水電42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3%;核電7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8%。另外一組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火電機組發電量同比降低約5.19%;水電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18.06%;風力及光伏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9.63%。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在談及光伏業的未來時説:“暢想一下,5年以後,中國可能是所有的工商業、公用設施等適宜安裝光伏的屋頂都被要求使用光伏新能源,並獲得相對應的綠色評級;碳排稅可能納入立法,企業根據每年用火力發電的量,承擔相應的碳排稅,就是説用傳統電力需要交稅了,所交的稅作為財政部光伏新能源補貼資金的來源之一。”

  新能源發展有待突破政策及技術瓶頸

  我國的新能源開發與利用雖已進行多年,但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何突破在能源開採利用過程中技術性問題,掌握核心技術等已至關重要,而與具有先進技術的國家開展合作和通過政策扶植引導國內企業研發關鍵技術等方式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國家在發展新能源過程中,除了技術問題,還需解決政策支援力度穩定性以及利益機制協調的問題。如我國新能源産業正在遭遇的限電和拖欠補貼問題,國家能源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175億度,同比增加101億度,平均棄風率15.2%,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棄光電量約18億千瓦時。這意味著,半年時間內中國約有近200億度清潔電力由於被限發而損失,同比翻一倍多。這些損失的電量折合標準煤接近600萬噸。

  同時,由於資金來源渠道問題,目前我國新能源補貼缺口達數百億元。另外,因為審批程式過於繁雜,一些企業拿到補貼的時間有可能超過一年半。

  對於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政策支援問題,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表示,首先,政府應推動完善新能源立法和規劃並對新能源産業進行長期的資金支援;其次,要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相關産業;最後,要積極引導對新能源産業的消費需求並大力培育新能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對此,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談到,目前,“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正在制定中,其核心是要體現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6次會議上提出的能源發展要實現“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要求,在保障能源供給的前提下,把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能源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推進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中國經濟網 佟明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